半蹼鸻(英文名:Semipalmated Plover,学名:Charadrius semipalmatus),是鸻形目鸻科鸻属的鸟类。以其橙色的腿和坚实的黑色胸带著称。背部颜色如同湿沙般呈中棕色,比管鼻鸻或雪鸻更暗。识别特征包括短而钝的喙,基部通常为橙色(在幼鸟中可能不明显)。这种鸟在泥滩和海滩上觅食,常与其他涉禽混群。即使在群中,个体间往往保持一定距离,不会紧密聚集。繁殖于北极圈附近的冻土带或岩石海滩,冬季则南迁至南美洲南部。迁徙季节广泛分布,既出现在内陆也可见于沿海地区。其叫声独特,两音节的‘chu-weep!’叫声和一系列的咯咯声及咕噜声。
外形特征:半蹼鸻是一种小型涉禽,体长约17-19厘米,体重约47克。繁殖季节时,背部呈中棕色,腹部白色,胸前有一条黑色的环带,额头白色,前额和头部两侧黑色,有窄白眼纹。翅膀和尾巴深色,翼上有单一的白色条纹。喙短而粗,腿短。喙黑色,基部黄至橙色;腿淡黄至橙色;眼周裸露皮肤黄至橙色,形成眼环。雌雄相似,但雌鸟通常头、面罩和胸带的褐色羽毛更多,眉线更醒目(在雄鸟中可能不那么明显或有时缺失),喙的橙色较暗。雄鸟的喙上橙色比雌鸟更多,翅膀也更长。成年个体的初级飞羽有10根,次级飞羽14-15根(包括3-4枚小覆羽),尾羽12根。
鸣叫特征:半蹼鸻发出独特的两音节‘chu-weep!’叫声,以及一系列的咯咯声和咕噜声。
生活习性:半蹼鸻主要栖息在开阔地带,靠近北极湖泊、沼泽和河流,或内陆干燥、砾石或植被稀少的地区。一些种群在亚北极南部的北温带地区被发现。它们是社会性和遗传上的单配偶制,两性都积极参与照顾蛋和早熟的雏鸟。作为一种中到长距离的迁徙鸟,它们主要在海洋环境中过冬,很少出现在内陆。由于其在食物和栖息地选择上的灵活性,以及广泛的沿海冬季分布,近年来其种群似乎保持稳定。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北极圈附近,筑巢于地面开阔区域,偏好少量或无植被覆盖的地点。求偶行为包括视觉展示和叫声交流。营巢由两性共同完成,巢位于地面凹陷处,通常铺垫少量植被。交配后,雌鸟产卵,一般一窝产4枚卵,由双亲轮流孵化。孵化期约24天。雏鸟早熟,出生后不久就能跟随父母活动。
区别辨识:半蹼鸻与管鼻鸻、雪鸻、笛鸻和领鸻在外观上有相似之处,但可以通过以下特征区分:管鼻鸻体型更大,头部比例更大,喙更长更厚;雪鸻胸带不完整,背部颜色更浅,腿黑色;笛鸻背部颜色更浅(通常)且胸带不完整;领鸻体型略小,背部颜色更红,喙更细长,腿粉色,后颈黑色。此外,半蹼鸻与剑鸻极为相似,但剑鸻眼后条纹平均更长更厚,前额白色斑块更大且通常更尖锐,头部黑色区域更广泛,眼环不完整或暗橙色且不那么显眼。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位于北美,从高北极内陆延伸至俄罗斯东北部和美国阿拉斯加州的亚北极地区,加拿大:从楚科茨半岛东部(俄罗斯东北部)、阿留申群岛中部和东部,整个阿拉斯加、不列颠哥伦比亚大陆北部和西北部至班克斯群岛和巴芬岛,南部至詹姆斯湾西部,加拿大纽芬兰和新斯科舍省(东北至加拿大,东南部)。非繁殖区沿海岸线分布,从俄勒冈州和新泽西州(西北和东海岸美国)向南至智利北部和阿根廷东部;同时遍及百慕大、整个西印度群岛和加拉帕戈斯群岛。
其他:尽管半蹼鸻与剑鸻在外观上极为相似,但它们在地理分布上基本隔离,剑鸻主要在欧亚大陆繁殖。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半蹼鸻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