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鸻

Common Ringed Plover Charadrius hiaticula

剑鸻(英文名:Common Ringed Plover,学名:Charadrius hiaticula),是鸻形目鸻科鸻属的鸟类。中小型鸻,广泛分布于北欧亚大陆及格陵兰。具有粗壮的体型,喙短而色彩鲜明,腿呈橙色,春季成鸟尤为明显。繁殖个体头部和胸部有黑白相间的醒目图案,而非繁殖个体则呈现较为柔和的褐色。飞行时可见显著的白色翼带,叫声轻柔,‘poo-ee’声独特,区别于体型更纤细的金眶鸻。繁殖于海滩、湖泊边缘的沙石地带及高海拔的树线之上,越冬于沿海地区。

外形特征:体型中等,长度约为17-19.5厘米,翼展可达35-41厘米。背部和翅膀呈灰褐色,腹部及胸部白色,胸部有一黑色颈环。头部有棕色顶冠,前额白色,眼睛周围有黑色面罩,喙短且橙黑相间。腿橙色,仅外侧两趾稍有蹼,区别于半蹼鸻。幼鸟颜色较淡,胸带可能不完整,喙色暗,腿呈黄灰色。

鸣叫特征:发出轻柔的‘poo-ee’哨音,第一音节较长,叫声在飞行中最为常见,与金眶鸻的叫声明显不同。

生活习性:栖息于沿海、河口、湖泊、沼泽、农田和草地,偏好湿润的沙地或泥滩。以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迁徙至非洲南部和地中海沿岸越冬。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5月至8月之间,巢筑于沙地或石地,简陋无衬垫,每窝产卵3-5枚,多为4枚,卵呈淡黄色或灰色,带有暗色斑点,大小约35.31×25.67毫米,孵化期23-25天。

区别辨识:半蹼鸻相比,剑鸻的脚蹼仅限于外侧两趾,胸带略宽,超眼圈更大,眼环更清晰,雌鸟侧胸和耳盖有棕色色调。不同亚种在大小、上体颜色上有细微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从格陵兰至西伯利亚东北部,以及温带欧洲。越冬地遍及南欧、地中海、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中东至波斯湾。

其他: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受到中澳两国政府协定的保护。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剑鸻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