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鵟(英文名:Long-tailed Honey Buzzard,学名:Henicopernis longicauda),是鹰形目鹰科长尾鵟属的鸟类。中型猛禽,显著特征为拥有较长的尾巴和深褐色的上体,点缀着浅咖啡色的鱼鳞状横斑纹,形成醒目的色带。虹膜呈金黄色,喙为铁灰色,爪为灰黑色。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及其周边岛屿。
外形特征:长尾鵟体长介于50至61厘米,体重雄鸟447至630克,雌鸟570至730克,翼展可达105至140厘米。它具有中等体型,长尾,小头和细长的喙。上体和翅膀为棕色至黑色,带有白色条纹的头部;下体为奶油色,带有深色条纹,最重在上胸部。飞行时,明显的暗淡相间的翼和尾羽条纹可见。与Pernis相比,它的喙、面部和脚更接近Lophoictinia。幼鸟颜色略浅,额外的窄色带通过初级飞羽和尾尖。成鸟羽毛在第一年结束或第二年初更换。
鸣叫特征:在展示时发出类似鵟的一系列叫声,但在其他情况下通常保持沉默。
生活习性:长尾鵟栖息于热带雨林、森林边缘和邻近的开阔地带,海拔高度从海平面至3000米,但主要分布在1800米以下。它们经常在森林上方飞行和翱翔,巡逻林冠下的开阔地带。以昆虫为主食,包括黄蜂及其幼虫,蚂蚁,蚱蜢等,也捕食树栖蜥蜴、小鸟、巢中的幼鸟以及小型哺乳动物。在森林冠层附近低速搜寻食物,沿陡峭山坡的表面飞行。
生长繁殖:繁殖行为发生在晚湿季至干季(南半球秋季至春季),已记录到的产卵时间为5月和8月,活跃的巢穴在4月至5月,巢雏出现在5月。巢由树枝构成,通常建在高大的树上(如南洋杉、Planchonella、Pandanus),有时低至7米,偶尔在悬崖壁架上。窝卵数未知,仅有一例单个巢雏的记录。
区别辨识:与黑长尾鵟相似,但后者更斑驳,条纹更多,腹部颜色更浅。与多氏鹰相比较,后者翅膀明显更短,腿更长且呈黄色,尾巴上有更多条带,眼睛为深色,且几乎不会在森林上空翱翔。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CITES II。在新几内亚普遍且广泛分布,但面临狩猎和森林砍伐的压力,在某些地区数量减少。全球估计数量为10,000至100,000只。
地理分布:分布于新几内亚及其卫星岛屿,包括Geelvink湾内的岛屿和Aru群岛。
其他:长尾鵟属于单系群分支,与Hamirostra和Lophoictinia密切相关。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长尾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