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长尾鵟(英文名:Black Honey Buzzard,学名:Henicopernis infuscatus),是鹰形目鹰科长尾鵟属的鸟类。中型猛禽。全身黑褐色,头部、背部和翅膀带有整齐的浅灰色鱼鳞状横斑纹,形成鲜明的色带。黑长尾鵟特有长尾,收拢时呈方形,尾巴末端有黑色宽滚边。虹膜金黄色,喙铁灰色,爪灰黑色。其分布局限于新不列颠岛,栖息于丘陵、山地或平原森林。
外形特征:黑长尾鵟体型中等,站立时约50厘米高,翼展可达110至115厘米。成鸟上体和翅膀黑褐色,有整齐的浅灰色鱼鳞状横斑纹,胸腹部浅灰色。头部小,喉部苍白,尾部长而宽,尾羽和翼端有明显的白色条纹。飞行时展现长翼和宽尾,翼端‘手指’明显,尾下可见大胆的白色条纹。雌雄相似,雌鸟可能略大于雄鸟3%。幼鸟与成鸟相似,但主翼羽更为尖锐。
鸣叫特征:黑长尾鵟发出一系列加速的、上扬的哨音,节奏逐渐加快。
生活习性:黑长尾鵟主要栖息于新不列颠岛的低地到山地的热带雨林,最高可达1600米,主要在1300米以下。它可能是一种留鸟,很少迁徙。以昆虫(如黄蜂和蜂卵)、蚂蚁、蚱蜢、蜥蜴为主食,偶尔吃腐肉。白天活动,尤其黄昏时分更活跃。常见于高空,单独、成对或小群体出现。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雨季即将结束时开始,持续整个旱季。巢建在高树上,距地面约7米,有时在悬崖边。产卵期在4月至5月。
区别辨识:黑长尾鵟比长尾鵟稍小且颜色更深,下体少有条纹或斑点。在有限的范围内,没有其他类似猛禽。与暗色形态的相比,形状截然不同。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黑长尾鵟分布于澳新界的新不列颠岛和Lolobau(位于新不列颠岛北部,俾斯麦群岛东南部)。
其他:全球估计数量为10,000至19,999只个体,相当于约6,000至15,000只成熟个体。由于森林砍伐和油棕榈种植园扩张,其栖息地正遭受威胁。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黑长尾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