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腹雪鸡

Himalayan Snowcock 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

暗腹雪鸡(英文名:Himalayan Snowcock,学名: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是鸡形目雉科雪鸡属的鸟类。体型较大,通体呈土棕或红棕色。典型的高山耐寒鸟类,栖息于海拔2500至5500米的高山裸岩地区、高山草甸及稀疏灌丛附近。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青海、甘肃等地,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同时被列为《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稀有种。

外形特征:暗腹雪鸡体长55-74厘米,体重1.4-3.1千克,主要颜色为灰色、白色、栗色和黑色。喉部白色,与暗灰色下体通过细碎的栗色项圈分隔,胸前有两条深棕色线条。头部前额呈淡黄色,眼周灰度更深。虹膜棕色,喙呈角质棕色,眼睑边缘蓝灰色,眼眶皮肤淡黄色,腿橙红色。幼鸟较成鸟淡,标记不那么明显,但保留了白色眉纹、栗色冠羽和耳羽、颈后栗色带以及下体变化的V字形淡色栗色尖端。成鸟的性别在外表上相似,但雌鸟较小,缺乏雄鸟的大腿刺。

鸣叫特征:暗腹雪鸡的叫声包括雄鸟招呼雌鸟的“ge,ge,ge ……”,惊散后互相招呼的“ger - u,ger - u,ger - u …”,受惊时的“gua ……gua ……gua …………”,呼唤幼雏的“gululu …gululu …”,以及发现敌害时的“jiu …,jiu …- ,jiu…-”。

生活习性:暗腹雪鸡是留鸟,但有垂直迁徙习性,夏季栖息于高山地带,冬季下迁至山势较低的灌丛或草坡。它们主要在海拔2500至5500米的高山和裸岩地区活动,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春季以羊茅草、委陵菜和野葱为食,夏秋季以棘豆和羊茅草为主食,冬季主要食用羊茅草。它们通常在开阔地带觅食,日活动光照总时数在10-14小时,觅食时间约8小时左右。

生长繁殖:暗腹雪鸡的繁殖期为夏季,通常在4月至6月。雌鸟会在领域内筑巢,巢相当简陋,呈碟状,垫以少许枯枝、草茎和自身腹羽。每巢产卵大概4至8枚,卵淡赭石色,具有棕褐色或褐色斑点。雌鸟独自承担孵化责任,孵化期约27至28天。雏鸟出壳后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能够迅速跟随亲鸟觅食。

区别辨识:暗腹雪鸡与西藏雪鸡有相似之处,但在色彩和大小上有细微差异,暗腹雪鸡略大,胸脯颜色更淡,有更水平的黑色条纹。它是唯一一种颈部有细薄棕色项圈的雪鸡。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地理分布:暗腹雪鸡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和邻近的帕米尔山脉,包括西藏、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区。在美国,它们在内华达州的Ruby Mountains也有引入的种群。

其他:暗腹雪鸡的孵化期是最危险和困难的时期,地面巢易受天敌侵袭,如大嘴乌鸦金雕大鵟、香鼬和狐等。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暗腹雪鸡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暗腹雪鸡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