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鵟

Upland Buzzard Buteo hemilasius

大鵟(英文名:Upland Buzzard,学名:Buteo hemilasius),是鹰形目鹰科鵟属的大型猛禽。别名: 豪豹、白鹭豹、花豹。体长可达70厘米,体型超越欧亚鵟毛脚鵟。广泛分布于亚洲中部、中南部至西伯利亚东南部和中国东北部,活跃于山地、山脚平原、草原、高山林缘、开阔山地草原与荒漠地带,最高可达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区。

外形特征:大鵟是鵟属中体型最大者,总长度57至72厘米,翼展143至161厘米。雄鸟体重950至1400克,雌鸟970至2050克。存在浅色和深色两种形态。浅色型上体为土黄色,下体带有白色并有变化的赭色洗涤,胸部纯白,下体有不规则分布的深棕色斑点。深色型全身几乎统一的黑棕色,翼下外缘偏浅。尾部灰底带深色条纹,具明显的亚端带。飞行时,主要覆羽变化多样,呈条纹状棕色,与强烈的黑色前肢斑形成对比。初级飞羽白色,有变化的暗色横斑,翼尖和边缘黑色。深色形态与浅色形态的特征相似,但色调更深。

鸣叫特征:发出延长的鼻音喵叫,与欧亚鵟的叫声类似,但在繁殖季节更为嘈杂,不过相比欧亚鵟在巢边更安静。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阔的高地环境,如草原、高原、山地草原,偏好有岩石区域的巢穴。主要食物为小型哺乳动物,如地松鼠、田鼠、跳鼠、鼠兔和幼年土拨鼠,偶尔也会捕食从小型到大型的鸟类和昆虫。在西藏,主要以田鼠、高原鼠兔和甘肃鼠兔为食,当这些主要猎物数量下降时,会转向捕食多种雀形目鸟类。在蒙古,依赖布兰特田鼠,数量受其猎物周期影响。迁徙时覆盖短距离,似乎为了避开积雪区域。

生长繁殖:繁殖期从四月持续至八月,筑巢于悬崖的岩石缝隙、岩架或植被遮蔽的陡峭草坡,巢由树枝搭建,内衬羊毛、干草、干粪等。平均产卵2至4枚,偶尔5枚,若全部卵丢失,可再产一窝。孵化期35至38天,幼鸟45天左右离巢。在蒙古西部和中部,平均孵化数为1.95只。

区别辨识:棕尾鵟毛脚鵟等其他鵟类相似,但体型更大。飞行时,翅膀下可见棕黄色的斑点。欧亚鵟跗跖仅部分被羽,毛脚鵟的被羽延伸至趾基部。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位于亚洲中部、中南部至西伯利亚东南部和中国东北部。冬季迁徙至中国华中及华东地区,偶见于广西、广东和福建。

其他:在一些地区,如西藏和蒙古的猎物丰富区,大鵟的数量接近丰富,但总体而言,该物种普遍稀少。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大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大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