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兀鹫(英文名:Red-headed Vulture,学名:Sarcogyps calvus),是鹰形目鹰科黑兀鹫属的鸟类。中等体型的旧世界秃鹫。其显著特征为裸露的深红至橙色头部,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小规模零散群体可见于东南亚部分地区。
外形特征:成年黑兀鹫体长76至86厘米,体重3.6至5.4千克,翼展可达1.99至2.29米。全身乌黑,头颈裸露呈鲜艳的红色至橙色,幼鸟头部覆盖淡色蓬乱羽毛。飞行时可见翅膀下方有白色斑块,翅膀形状尖锐,区别于其他秃鹫。成年雄鸟眼睛虹膜颜色较浅,接近白色至黄白色,而雌鸟虹膜为深红至红棕色。
鸣叫特征:平时较为沉默,但在争斗时会发出嘶哑的叫声,交配期间则会发出嘈杂的咆哮声。
生活习性:广泛适应多种栖息地,包括开阔乡村、半沙漠、耕作区、稀树草原、落叶林、海岸及海拔高达2500米的山脚。主要以动物尸体为食,也会从其他秃鹫处抢夺食物,甚至捕食受伤的鸟类。在人类居住地附近常见。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一般在12月至次年9月,多在2至3月间产卵。成对领域性强,通常远离同类,但可能与白背兀鹫共栖。在大树顶建大型巢穴,巢宽40至65厘米,深15厘米,重复使用可达150厘米宽、120厘米深。巢由树枝构成,内部铺垫稻草、动物残骸及垃圾。一次产卵一枚,孵化期约45天。
区别辨识:与非洲的皱脸兀鹫外观相似,但体型较小,可通过头部颜色和翼下的白色斑块来区分。在印度次大陆,与白背兀鹫和印度兀鹫相比,黑兀鹫较为害羞。
保护现状:IUCN:CR(极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印度次大陆,从巴基斯坦向东至缅甸和中国西南部云南,南至老挝和柬埔寨。过去广泛分布,现仅存于少数地区,尤其在印度北部较多。在中国大陆,仅限于云南地区。
其他:自20世纪末开始,由于双氯芬酸钠药物的使用导致肾衰竭,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近年来,通过禁止该药物的使用,种群有初步恢复迹象。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黑兀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