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兀鹫(英文名:White-rumped Vulture,学名:Gyps bengalensis),是鹰形目鹰科兀鹫属的鸟类。中型亚洲特有兀鹫,具有裸露的头部和颈部,以及不锋利的爪子,无法捕捉活猎物。以动物尸体为食,常见于人类居住区附近。自1990年代起,由于摄入了含兽用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的牲畜尸体,导致其数量急剧下降,现已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外形特征:白背兀鹫体长76-93厘米,体重3500-6000克,翼展205-220厘米。体色黑,背部和臀部白色显著,下翼覆羽全白。嘴和蜡膜暗色。幼鸟暗棕色,具细淡色条纹,无白色背或下翼。成鸟飞行时,下翼显眼的白色斑块十分醒目。
鸣叫特征:发出哼哼声、嘶哑声、尖叫和嘶嘶声,在尸体旁和巢穴、栖息地时可听见。
生活习性:栖息于村庄、城镇附近的开阔地带,低地为主,有时可达喜马拉雅山麓1500米高度。常与人类密切关联,聚集于城镇周边垃圾堆和屠宰场。常成群栖息,大量粪便堆积可致宿主树木死亡,影响椰子林、芒果园等。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10月至次年3月,单巢或小群体营巢于大树,巢距地面5-30米,有时邻近道路、溪流或运河。筑巢由双亲共同承担,一窝产一枚卵,孵化期至少45天,雏鸟约3个月后离巢。
区别辨识:中型兀鹫,黑色身体,白色背部和臀部,下翼覆羽全白,喙和蜡膜暗色。幼鸟暗棕色,与成鸟区别明显。
保护现状:IUCN:CR(极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伊朗东南部、阿富汗、巴基斯坦,向东穿过印度、尼泊尔至缅甸,中国南部(云南),东南亚、印度支那半岛,曾见于马来半岛。
其他:1990年代以来,由于双氯芬酸导致的肾衰竭,种群数量锐减。目前全球估计仅存2500-9999只成熟个体,可能在中国南部和马来西亚已灭绝。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背兀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