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丝燕(英文名:Black-nest Swiftlet,学名:Aerodramus maximus),是雨燕目雨燕科金丝燕属的鸟类。小型的Aerodramus属雨燕。以深色的羽毛和在洞穴中构建的特殊巢穴而著称,巢穴由唾液和羽毛制成,故名大金丝燕。主要分布于东洋界,包括马来半岛和大巽他群岛。
外形特征:大金丝燕体型中等偏大,长度约为12至14厘米,体重在13.6至20克之间。上体颜色为光泽的黑褐色,下体为灰色,喉部颜色最浅,腹部和覆腿羽颜色最深。背部羽毛暗端,仅带有少许白色痕迹。在手握时,平均比或更长。与短嘴金丝燕相比,其跗跖被厚重的羽毛覆盖,尾巴叉开程度较小。
鸣叫特征:在巢穴附近会发出尖锐的吱吱声和咕噜声,但在其他时候较为安静。
生活习性:大金丝燕在大型洞穴中群居,常常与其他种类的雨燕共处一洞。它们能够利用回声定位技术在黑暗的洞穴中导航,发出频率在1,500至5,500赫兹的咔哒声,每秒约6次。它们的巢穴常建于山洞或海岸洞穴中,有时也会用一点蕨类和树皮加固巢体。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泰国-马来西亚半岛从4月中旬开始,在苏门答腊Padang高地4月可见活跃的繁殖群落。在缅甸的Mergui群岛,从2月开始筑巢,3月初就有部分产卵记录。在Niah地区,繁殖期主要在9月至翌年4月,尽管偶尔也会在该季节之外繁殖。巢穴由大量透明的唾液和全身羽毛构成,形状类似托盘,筑巢过程需时35天至超过127天。每次产卵一枚,双方共同孵化,孵化期为24至32天,平均28天。幼鸟的喂养频率较低,一般在成鸟返回巢穴时进行,平均繁殖成功率仅为17%,平均每繁殖努力可成功育出0.2只幼鸟。
区别辨识:与近缘种如苔巢金丝燕和White-nest Swiftlet难以通过外观区分,最佳的辨识方法是在巢穴中观察,因其巢穴由深色的唾液和羽毛构成。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泰国-马来西亚半岛较为稀少,但在其他地区数量丰富,尽管在一些人工管理的洞穴中数量有明显下降,如在1990年代早期估计Niah洞穴中大约有150,000至298,000只大金丝燕,而在1959年估计的数量超过1,500,000对。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东洋界,包括马来半岛和大巽他群岛,具体国家和地区有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在越南自1981年以来仅在Khanh Hoa省沿海岛屿上有记录。
其他:大金丝燕的唾液是制作燕窝的主要原料之一,用于制作著名的燕窝汤。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大金丝燕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大金丝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