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色鹰(英文名:Bicolored Hawk,学名:Accipiter bicolor),是鹰形目鹰科鹰属的猛禽。广泛分布于中美洲至南美洲北部,从墨西哥南部到阿根廷北部。此物种在热带森林、林地、次生林、种植园和木本灌丛地带最为常见,但在海拔超过2,700米的安第斯山脉高处较为罕见。
外形特征:双色鹰体长34-45厘米,体重200-450克,体型介于北美的灰腹鹰和库珀鹰之间,是中南美洲最大的鹰科之一。雌鸟显著大于雄鸟。成鸟上身呈灰色,翅膀和头部颜色更深,尾部带有条纹。下身颜色从深灰至浅灰不等,南方亚种有时会呈现红褐色。大腿部分总是纯红褐色,但并非总是显眼。成年个体的下翼覆羽在北方亚种中为白色,在南方亚种中为红褐色。幼鸟变异较大,下身颜色从白色、淡黄色到红褐色不等,有时带有暗色条纹,上身比成鸟更偏棕色,大腿部分有时颜色较淡。
鸣叫特征:双色鹰的叫声通常为一系列鼻音的“keh”声,由10-20个音节组成。此外,还有一种间隔重复的短促‘kek’声,可能是一种接触叫声,雄鸟的叫声更为柔和,在巢穴防御时会变得更大声。雌鸟在索食时发出嘶哑的吼叫声‘keer’。幼鸟在乞食时会发出尖锐的叫声‘keeyaaa’。
生活习性:双色鹰主要栖息在热带森林及其边缘,但也可见于次生林、种植园和木本灌丛。它们在海拔从海平面到2,000米的地方都有分布,在委内瑞拉可达2,500米,在秘鲁可达2,700米。它们主要以鸟类为食,包括鸫鸟、嘲鸫和小型鸽子,偶尔也会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如蝙蝠和啮齿类动物,以及蜥蜴和大型昆虫。在南美洲南部,它们还会捕食智利鸽。双色鹰通过在密林中静候或追逐的方式捕捉猎物,有时会成对狩猎。
生长繁殖:双色鹰在繁殖季节(通常是旱季的4月至5月)筑巢,巢位于高树上,通常距离地面17.2至25米。巢由枯枝和树叶构成,直径约30至97厘米,深度12至30厘米。每对双色鹰每年都会建新巢,一般不会重复使用旧巢,但会在离前一年巢址25至200米的范围内筑巢。一窝产卵1-3枚,平均2.5枚,蛋壳颜色为偏白。孵化期约为33-35天,主要由雌鸟负责,幼鸟在孵化后1-3天内相继出壳,体重约25-28克,孵化后30-36天左右离巢。幼鸟离巢后仍依赖父母喂养,直到59-64天后才能独立。
区别辨识:双色鹰与棕腿齿鸢在外表上有相似之处,尤其是与棕腿齿鸢的pileatus亚种相似,但结构上有明显差异。双色鹰体型更大,喉部没有垂直条纹,通常栖息在森林内部,几乎不翱翔。与同属的库珀鹰和冈德拉斯鹰关系密切,但可以通过大小、颜色和行为特征加以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双色鹰广泛分布在中美洲至南美洲北部,从墨西哥南部至阿根廷北部,包括西厄瓜多尔、圭亚那、哥伦比亚、秘鲁东部、亚马逊巴西、巴拉圭、玻利维亚和智利北部。
其他:双色鹰的栖息地受到森林破坏和破碎化的威胁,尽管一些早期的研究者认为该物种不受这种栖息地丧失的影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双色鹰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