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头蜂鹰

Crested Honey Buzzard Pernis ptilorhynchus

凤头蜂鹰(英文名:Crested Honey Buzzard,学名:Pernis ptilorhynchus),是鹰形目鹰科蜂鹰属的鸟类。又名: 东方蜂鹰,中型猛禽,以其独特的头部羽毛“冠”、暗褐色的背部和尾部、以及腹部的黑色条纹为特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以及印度次大陆,夏季繁殖于日本和西伯利亚,冬季迁徙至热带地区。

外形特征:凤头蜂鹰体型介于52至68厘米之间,体重从750克至1490克不等,翼展可达155厘米。其头部比例较小且狭长,拥有长而具黑色横带的尾羽和宽大的翅膀。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头部后方的发达颈毛冠,颜色多变,但通常为棕褐色。不同亚种间存在差异,如orientalis体型较大,翼展较长,而ruficollis体型较短,翼展较短。

鸣叫特征:凤头蜂鹰通常保持沉默,即使在繁殖季节也是如此。偶尔会发出尖锐的单音哨声,被描述为“wheeeeew”或是多音节的“peeee-u”或“whi-whee-uho”。

生活习性:凤头蜂鹰偏好居住在低地和山地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尤其喜欢有开阔空地的森林环境。它们在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中常见,同时也会出现在靠近城镇和乡村的小片森林地带,甚至种植园。迁徙期间,它们会飞越高达3000米的山脉。凤头蜂鹰主要以社会性蜜蜂和黄蜂的幼虫为食,偶尔也会捕食小型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因地域而异,从南印度的2月开始,到北域的5月至6月。凤头蜂鹰在树林中筑巢,巢由树枝构成,内部铺垫绿叶。巢位于树叉处,高度从10米至28米不等。雌雄共同筑巢,通常产两枚蛋,孵化期约28至35天,双亲共同孵化和喂养雏鸟。雏鸟在35至45天后离巢,5至8周后独立。

区别辨识:凤头蜂鹰与其他蜂鹰属物种的区别在于其较小的头部比例、长颈毛冠、尾部和翅膀上的黑色横带。与鹃头蜂鹰相比,凤头蜂鹰体型更大,尾巴较短,缺乏翅膀下侧的深色斑块,飞行时展现出六根‘手指’而非五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凤头蜂鹰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包括日本和西伯利亚,冬季迁徙至东南亚和印度次大陆。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东部和远东地区,具体包括东起日本,西至中亚,南抵东南亚,北达西伯利亚。

其他:凤头蜂鹰适应了人类活动创造的环境,如巴基斯坦的灌溉森林种植园,以及中东地区的部分区域,这可能与其迁徙路径相关。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凤头蜂鹰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凤头蜂鹰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