鹃头蜂鹰(英文名:European Honey Buzzard,学名:Pernis apivorus),是鹰形目鹰科蜂鹰属的鸟类。大型猛禽,以其独特的长颈、小头和扁平翅膀飞行姿态著称。体长52至60厘米,翼展可达118至150厘米,雌雄羽色有异,雌鸟略大于雄鸟。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西部,夏季迁徙至热带非洲越冬。偏好森林与开阔地带的混合环境。
外形特征:体型修长,头部细长,颈部明显,翅膀长且有明显的‘手指’状突出。羽毛颜色多变,雄鸟头部灰蓝色,雌鸟头部棕色。尾部有浅色基部和暗色尖端,两道狭窄的暗色横纹。雌鸟比雄鸟稍大,羽毛模式和下部颜色差异更为模糊,次级飞羽更暗。幼鸟翅膀暗色边缘不明显,次级飞羽通常深色,胸部常有暗色条纹,眼睛棕色,蜡膜和喙基黄色。
鸣叫特征:发出变化多端、哀伤的哨声,与Buteo属鸟类截然不同。记录有单音节、双音节和三音节的叫声,可能性别间存在差异。在飞行和栖息时发出叫声,繁殖季节巢边兴奋时有咔哒声和类似西灰林鸮的‘küick’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森林和林地,偏爱落叶林和混合林,但也出现在针叶林。活动于中低海拔,冬季迁徙至非洲的次生森林和密集林地。飞行依赖热气流,春季迁徙途经直布罗陀海峡、西西里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秋季迁徙路径略有差异。
生长繁殖:繁殖季为6月至7月,独居繁殖。雄鸟进行壮观的空中舞蹈求偶。巢由树枝搭建,内衬新鲜树叶,建于8至26米高的树上。每窝产卵1至3枚,平均2枚,孵化期30至35天,双亲共同孵化,雏鸟在40至44天后离巢,之后可能继续接受父母喂食长达100天。
区别辨识:与Buteo属真鵟显著不同,头部较小似鸽子或杜鹃,嘴细长,颈部细瘦,尾巴较长,眼睛黄色。幼鸟羽色和体型短于成鸟,可能模仿以减少被捕食风险。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欧洲和亚洲西部,从西班牙、法国、英国至东欧、俄罗斯西部直至西伯利亚西南部,南至土耳其和伊朗北部。冬季迁徙至撒哈拉以南非洲。
其他:历史上的冬季美食,19世纪文献记载其为美味佳肴。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鹃头蜂鹰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鹃头蜂鹰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