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鸬鹚

Indian Cormorant Phalacrocorax fuscicollis

印度鸬鹚(英文名:Indian Cormorant,学名:Phalacrocorax fuscicollis),是鲣鸟目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中型青铜棕色的水鸟,广泛分布于印度次大陆的内陆水域,向西至Sind,向东延伸至泰国和柬埔寨。该物种以其蓝绿色的眼睛、圆润的头部、斜额和长而狭窄的喙,末端呈钩状,易于识别。

外形特征:印度鸬鹚是一种中型海鸟,体长约63厘米,体重介于600至790克之间。成年鸟体色为黑色,而幼鸟呈棕色,腹部白色。繁殖季节初期的成年鸟具有显眼的白色颈部羽毛,与其余黑色头部、颈部和身体形成鲜明对比。喙黑色,面部皮肤和喉囊颜色在非繁殖季节为黄褐色。雌雄相似,但幼鸟羽毛为深棕色,缺乏白色颈部羽毛。喙强壮且长,上喙两侧有沟槽,末端有钩,适于捕食鱼类;下喙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鸟中几乎不可见;眼周裸露;颈细长;两翅长度适中,缺少第五枚次级飞羽;尾圆形且硬直,有12-14枚尾羽;脚位于体的后部;跗蹠短且无毛;趾扁平,后趾长,有蹼相连。

鸣叫特征:在繁殖地,印度鸬鹚会发出短促尖锐的‘grk’或‘kit’声,通常连续发出,声音逐渐加速。在非繁殖季节,通常保持沉默。

生活习性:印度鸬鹚栖息于淡水和海洋环境,包括湖泊、河流、灌溉池塘和潮汐河口。它们在喜马拉雅山的丘陵地带并不常见。它们在树木中筑巢,通常是在水面上方。它们主要以鱼类为食,通过追逐潜水的方式觅食,经常以协同小组的形式进行。它们的移动主要与当地水条件有关,通常是定居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会在短距离内迁移。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因地区而异,受当地水条件和季风影响,主要在7月至2月之间。它们在树上用树枝和茎搭建巢穴,有时用更细的材料衬垫,巢通常建在水面上方。每窝产3-6枚卵;孵化期可能长达30天。雏鸟出生时无毛,后长出棕色黑色的绒毛。

区别辨识:印度鸬鹚黑颈鸬鹚稍大,头部形状更圆,而黑颈鸬鹚的头部较为扁平。与普通鸬鹚相比,印度鸬鹚体型较小,尾巴较长,整体更为纤细。与小黑鸬鹚在大小和结构上最为相似,但后者从嘴角到喉囊的裸皮通常是黄色,而非灰色或深紫蓝色。此外,印度鸬鹚的幼鸟喉咙处可能有白色的痕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印度广泛分布,数量众多;在巴基斯坦常见;在斯里兰卡局部分布,数量较少;在泰国局部且稀少;在越南湄公河三角洲非常常见;在柬埔寨的Tonle Sap湖极为丰富。

地理分布:印度鸬鹚在远东地区零星分布,包括印度次大陆的内陆、巴基斯坦中部、印度西部、南部、东北部、斯里兰卡、缅甸南部、柬埔寨南部和越南南部。在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北部的内陆河流或大型湿地中群居捕鱼。它们也出现在河口和红树林中,但不在开阔海岸。在北方印度,繁殖期从7月持续到2月;在斯里兰卡,繁殖期介于11月至2月之间。

其他:印度鸬鹚是单型物种,没有公认的亚种。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表明,它与小黑鸬鹚关系密切,估计两者在晚中新世时期,约250万至320万年前分化。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印度鸬鹚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印度鸬鹚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