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顶蚋莺(英文名:Black-capped Gnatcatcher,学名:Polioptila nigriceps),是雀形目蚋莺科蚋莺属的小型鸣禽。显著的外部特征是雄鸟在繁殖季节拥有黑色的顶冠,雌鸟上体呈淡蓝色至灰色。分布于美国西南部及墨西哥西北部的干燥森林与灌木丛中。
外形特征:体长约10-12厘米,体重5-8克。喙细长,尖端稍弯,繁殖季雄鸟具光泽的黑色顶冠延伸至眼下方及颈背,与蓝灰色的后颈和背部形成对比;雌鸟上体颜色较淡,略带蓝灰调,头部比背部稍暗。幼鸟与雌鸟相似。亚种restricta体型较大,尾巴更长。
鸣叫特征:发出类似‘meeihr’、‘reeihr’或‘pseuih’的喵喵声,频率有升有降,伴有明显的谐音,比灰蓝蚋莺的声音更粗糙、拉长。还有一种柔和的‘chehchehcheh…’声,当受惊时发出;警报声为快速的‘chew-chew’或‘cheh-cheh’,几乎与加州蚋莺的叫声无法区分。
生活习性:栖息于刺槐(Prosopis)灌木林与河流沿岸的树林,南部种群则在荆棘灌丛和干旱落叶林中。主要生活在海拔500米以下。居民鸟,可能部分北方种群在繁殖后向南迁移。以静止的节肢动物为食,主要从树叶上捕获猎物,偶尔做短距离追逐。
生长繁殖:繁殖季始于3月,幼鸟最迟于7月离巢。巢由小枝条和植物绒毛构成,以蜘蛛网粘合,内部铺有柔软材料,置于低树或灌木的小枝上,距地面约2米。每窝产4枚蛋,蛋色浅蓝或蓝绿色,带有不规则的红棕色斑点。双亲共同孵卵和喂养幼鸟。已观察到被褐头牛鹂寄生的现象。
区别辨识:与灰蓝蚋莺区别在于叫声更低沉、粗糙,嘴基部颜色(灰蓝蚋莺嘴基部常带粉色),眼环更明显(黑顶蚋莺脸部显得更封闭),以及尾巴更长、尾羽末端更明显。亚种间差异主要体现在体型大小。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美国东南亚利桑那州边缘地带偶尔繁殖,两亚种均局限于生态区,因农业和放牧面临严重风险。
地理分布:分布于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最南端的Madrean天空岛屿区域)和墨西哥西北部(从索诺拉东部至锡那罗亚北部)。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顶蚋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顶蚋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