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顶绣眼鸟

Black-capped Speirops Zosterops lugubris

黑顶绣眼鸟(英文名:Black-capped Speirops,学名:Zosterops lugubris),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鸟类。体型较为壮硕,羽毛呈灰橄榄色,头顶深色,喙部粉棕色,眼周有宽阔的白环,肩至侧腹有一条白色线条。主要栖息于圣多美岛的森林和种植园,偏好海拔900米以上的高地森林。

外形特征:该鸟长度介于13.5至15厘米之间,头部的前额、头顶和颈背为哑光黑色,鼻孔与眼睑间有细薄的淡黄色线;眼睑和眼环白色,背部呈暗灰橄榄色,飞羽深棕色边缘橄榄色,尾羽黑色基部带橄榄边;喉咙和下身灰橄榄或淡黄橄榄色,下巴和上喉有隐约的白色斑点,大腿白色,下尾覆羽暗黄橄榄色;翅膀下方亮灰色,带有白色羽轴,翼下覆羽奶油白色;虹膜淡红棕色至棕色;喙黄色带棕色,近尖端颜色较深;跗跖粉红色。雌雄外观相似,幼鸟未详述。

鸣叫特征:它的鸣唱响亮而富有旋律,对于如此小的鸟来说声音强大,会模仿其他多种鸟类的声音。接触叫声是一种短促干燥的颤音,不同于普林西比绣眼鸟的嘶鸣声,还有其他描述为干涩颤动、高音柔和的飞行叫声、紧张的颤音警报和尖锐的‘whseeew’声。

生活习性:黑顶绣眼鸟在圣多美岛的高湿度原始森林和次生林的阴凉下层、稀树草原中的干林斑块、湖泊周围、水道沿线、可可和咖啡种植园中生活,不分海拔高度但主要在900米以上。它们通常以10到12只的小群体移动,偶尔可达25只,会加入混合群落,与普林西比绣眼鸟圣多美寿带大织雀黄胸花蜜鸟白腹黄鹂一同觅食。它们主要在离地面5至10米的低层林冠觅食,有时降至1米高处,也会在草本植物、旧建筑的墙壁和茂密灌木丛中觅食。食物包括小型浆果、昆虫和可能的花蜜。

生长繁殖:筑巢期为12月至次年1月中旬,产卵期为4月至6月。巢为精致而厚壁的深开杯状,由细纤维制成,置于中国山毛榉树较低冠层的叉枝上,高度约4米。一窝蛋数为2到3枚,白色,可能有细微灰色斑点,尺寸为19×13.5毫米。其他繁殖信息未知。

区别辨识:黑顶绣眼鸟与圣多美白眼鸟的区别在于后者体型稍小,色彩较暗淡,没有明显的深色顶帽。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黑顶绣眼鸟仅见于圣多美岛(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几内亚湾岛屿),遍布全岛,尤其在较高海拔和岛屿南部更为常见,是圣多美岛上占主导地位的鸟类种类。曾经在罗拉斯岛(圣多美南岸的一个小岛,面积5平方公里)也有分布,但现在已在那里灭绝。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顶绣眼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顶绣眼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