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隼(英文名:Malagasy Kestrel,学名:Falco newtoni),是隼形目隼科隼属的鸟类。是小型猛禽,得名于英国鸟类学家Edward Newton。马岛隼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和Aldabra,后者亚种被称为Aldabra kestrel。与塞舌尔隼关系密切,两者的共同祖先大约在早到中更新世时期,即不到一百万年前分化。
外形特征:马岛隼长约30厘米,翼展雄鸟180-195毫米,雌鸟188-203毫米。雄鸟体重112-118克,雌鸟可达128克。头部和颈背红灰色带暗斑纹,有黑色的“胡须”状标记延伸至喉部两侧。背部和翼覆羽栗褐色,带黑色斑点,尾上覆羽灰色带黑色斑点。主飞羽黑褐色,内侧覆盖白、栗褐色斑点。下体白色,次级飞羽栗褐色带深色条纹,胸、腹及翼下覆羽有黑色斑点。尾巴灰色,具6-7条狭窄黑横纹,所有羽毛端白色。存在较红的形态,头颈近黑色,身体和翼下覆羽深栗褐色带黑纹斑点。雌鸟头部和颈背更强的栗褐色,下体更多斑点,尾巴棕色带黑纹。喙灰,尖端黑色,蜡膜黄色,脚黄色或鲜橙色(红形态)。雏鸟类似雌鸟。
鸣叫特征:发出尖锐尖叫声,如'iitsi', 'kitsi', 'kitsi', 'kitsi'或响亮重复的啾啾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马达加斯加的各种开放地带,包括草地、沼泽、人工景观、稻田、城镇和村庄周边,甚至在建筑物檐下筑巢。偏好低矮枝头、电线杆、立柱或蚁丘静猎,也通过低空悬停寻找食物,偶尔进行晨昏时段的狩猎。食物以昆虫为主,也捕食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小型鸟类。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主要在9月至11月,有时7月观察到交配。巢穴建于采石场、建筑、悬崖面、树木断枝、旧巢(如黑鸢、非洲白颈鸦)或锤头鹳巢穴内,不添加材料。每窝产卵3-6枚,颜色变异大,由几乎均匀橙色带少许暗斑至淡白色重带栗褐斑点,卵大小33-39.4x27.4-30.5毫米,平均重量14.3克。雌鸟负责孵化,孵化期27-29天,雄鸟提供约80%的食物。雏鸟孵化后主要由雄鸟喂养,23-24天离巢,直到约40天仍被喂养,44-45天离开出生地。
区别辨识:相对较小的猎鹰,上体红褐色,下体红或白色,脸侧有明显暗色‘胡须’标记。与马岛斑隼相比,体型更小,体形更纤细,上体红褐色而非灰色,腹部无宽条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CITES II;可能的亚种aldabranus被列入CITES I。在马达加斯加常见且广泛分布,总数量估计在1982年约为30,000-60,000对。Aldabra上罕见且局部分布,数量从1970年代的约100对减少至15-20对,不足50个个体。
地理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全岛分布,在各种栖息地,除了茂密森林,包括农田、城市化区域和森林砍伐区。在Aldabra群岛(Seychelles西南)也有分布,以及Comoro Islands的Anjouan岛(稀有迷鸟)。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马岛隼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马岛隼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