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啄木鸟(英文名:Pale-headed Woodpecker,学名:Gecinulus grantia),是䴕形目啄木鸟科竹啄木鸟属的鸟类。独特的啄木鸟科鸟类,以其偏好竹林著称。体型中等,头部淡色,翅膀带有血红色斑块,鸣声在空心竹茎中回响,具有奇异的共鸣效果。在中国的分布主要见于云南西部、湖北西部、福建中部和西北部、广东北部,以及东南亚各国。
外形特征:竹啄木鸟长约25-27厘米,体重68-85克。雄鸟头冠呈绿黄色,头顶中央有一片红尖粉羽,延伸至上颈背;其余头部和颈部为淡橄榄褐色,泛黄,下颌和喉部颜色较深,更偏橄榄色;背部暗橄榄色,其余上体和次级飞羽、三级飞羽为暗红棕色;初级飞羽边缘暗红,宽有淡色条纹;尾上覆羽黑褐色,边缘泛红,具宽淡色条纹;下体暗橄榄色或棕色,下腹部有时更棕;翼下覆羽棕色带淡色条纹,尾下覆羽同上,略泛黄绿色;喙较长,凿状,鼻孔处宽阔,浅角黄色至白色或象牙色,基部灰色或绿色;虹膜红色或红褐色;腿橄榄绿色,三趾。雌鸟前额至后颈黄绿色,后部更黄。幼鸟外观似雌鸟,但颜色更深,上体暗棕色,下体深棕色至灰棕色。亚种间主要差异在于上体颜色和头冠图案。
鸣叫特征:发出鼻音‘chaik-chai...’或‘kwéek kwek...’,连续4-5次,逐渐加速且音调降低;受惊时会发出响亮的类似响板的声音;还有连串的‘kwee-kwee’音符。敲击声为快速稳定的中等长度滚音,最初非常快,之后明显渐慢,持续约1.5秒。
生活习性:竹啄木鸟栖息于常绿林、半落叶林、次生混生竹林、次生林和灌丛,尤其喜爱竹林(尤其是Dendrocalamus属)。主要活动于海拔1400米以下,但在缅甸曾有1900米高度的记录。通常在1000米以下活动。以蚂蚁、甲虫幼虫和其他昆虫为食,常成对或小家庭群活动,主要在较低层次觅食,偏好较小树干和大型竹子,偶尔访问树冠、倒木或地面。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3月至5月。在死树、腐朽树桩或竹子中挖掘巢穴,高度1-6米。一窝产卵3枚。在泰国西北部,一例典型的苍头竹啄木鸟雄鸟与显示两者混合特征的雌鸟配对,4月中观察到巢中有两只雏鸟,位于枯死的Gigantochloa apus竹子中,离地约4米,隧道长47厘米,巢腔内部直径约9厘米,入口宽3.9厘米。
区别辨识:与较大的黄嘴栗啄木鸟相比,竹啄木鸟的喙显著较短,后者几乎不敲击。亚种indochinensis上体颜色比指名亚种更暗红,头部侧面更灰,下体更烟褐,少橄榄色,翼上有淡色条纹延伸过二级飞羽,雄鸟头冠斑更粉红,少红棕色;viridanus亚种更大,尾比例更长,喙更短,上体更橄榄色,下体更灰棕色,雄鸟头冠斑暗粉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中国较为罕见,仅在少数地点有记录;在尼泊尔极为罕见,直到1974年才被发现;在印度和不丹罕见;在孟加拉国极其罕见;在东南亚稀有至常见;在中国不常见。在老挝没有衰退迹象。在泰国西北部仅知单一标本,另有一雌鸟显示苍头竹啄木鸟和当前物种的混合特征。在不丹Manas野生动物保护区、中国Damingshan自然保护区、老挝Nam Kan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越南Nam Bai Cat Tien国家公园有分布。栖息地丧失可能成为威胁。
地理分布: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西部、湖北西部、福建中部和西北部、广东北部。在东南亚广泛分布,包括泰国西北部的零星记录。
其他: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表明,竹啄木鸟嵌入Dinopium属内,与橄榄背啄木鸟(Dinopium rafflesii)为姐妹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竹啄木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竹啄木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