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嘴栗啄木鸟

Bay Woodpecker Blythipicus pyrrhotis

黄嘴栗啄木鸟(英文名:Bay Woodpecker,学名:Blythipicus pyrrhotis),是䴕形目啄木鸟科噪啄木鸟属的中等体型的鸟类,嘴长而粗壮,鼻孔裸露,圆翅,初级飞羽稍长于次级飞羽。后趾发育良好,第4趾较第5趾略长。分布于印度至东南亚,中国见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形特征:黄嘴栗啄木鸟体长26.5至30厘米,体重126至170克。整体呈明亮的栗红色,翅膀和尾巴有黑色横纹,头部淡棕色,具有一张醒目的长而明亮的黄色喙。仅雄鸟头部后方有红色斑块。远观可能呈现深棕色,但在飞行中会展现亮丽的橙色。雌鸟喙较短,头部无红色,幼鸟颜色较暗淡,上体条纹更明显,头部颜色更深,带有显著的浅色条纹,雄鸟颈后有暗红色。

鸣叫特征:鸣声独特,似疯狂下降的笑声,亦发出高音的金属摩擦声。偶尔鼓翼发声,但不频繁。

生活习性:栖息于常绿和混交落叶林,以及混杂竹林,偏好密集生长环境。海拔高度通常在600米至2200米之间,最常见于1500米至2500米的地区,如尼泊尔,但在缅甸可达2750米,马来西亚半岛则高于1000米。饮食以白蚁、蚂蚁、大型木蠹虫幼虫和其他昆虫为主,偶尔吃浆果。通常单独行动,伴侣间保持松散的声音联系,不并肩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3月至6月。筑巢于1至4米高的活木或死木中,由双亲共同挖掘巢穴。每窝产卵2至3枚,偶尔4枚,双亲轮流孵卵和喂养幼鸟,但孵化和离巢时间未有详细记录。

区别辨识:与其他啄木鸟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黄色喙和头部的红色斑块(仅雄鸟)。在飞行中,其亮丽的橙色尤为显眼,帮助辨别于其他种类。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尼泊尔至越南南部和中国东南部,具体包括印度、东南亚各国以及中国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广东、福建、海南等地。

其他:黄嘴栗啄木鸟分为5个亚种,中国有3个亚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嘴栗啄木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嘴栗啄木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