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头佛法僧(英文名:Abyssinian Roller,学名:Coracias abyssinicus),是佛法僧目佛法僧科佛法僧属的鸟类。分布于非洲萨赫勒地带南部,自毛里塔尼亚至科特迪瓦,东至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和肯尼亚,亦见于西南沙特阿拉伯和西也门。其适应性强,常出现在温暖开阔地带,有树的环境,乃至农田和人类居住区。
外形特征:成年蓝头佛法僧体长28至31厘米,体重99.5至140克,背部呈暖褐色,其余羽毛以蓝色为主。头部淡蓝色,前额和下巴白色;上半身棕色,臀部、尾羽覆盖物和尾羽中心深蓝色;尾羽大部明亮的天蓝色,最外侧尾羽显著延长,形成细长的黑色流苏状;翅膀深蓝色,包括较小的翼羽覆盖物,其余翼羽覆盖物鲜亮的浅天蓝色;整个下体淡蓝色,喉咙到上胸部有薄薄的白色条纹。幼鸟缺乏流苏状尾羽,比成鸟暗淡,胸背部位带有棕色,蓝色部分泛橄榄色,翅膀上的紫蓝色与浅蓝色界限不明显。
鸣叫特征:飞行中发出粗哑的‘rack’或‘gak’声,通常音量较大,类似其他佛法僧种类;停歇时发出爆炸性的‘aaaarh’声,持续约0.5至1秒;面对入侵者挑战时,发出‘aaaaar-aaaaar’声;在空中展示时,典型的飞行叫声会迅速重复并拉长,变成尖锐的‘ra-ra-ra-ra-gaa-gaa-gaa-aaaaaar, aaaaaar’声,持续2至3秒。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干燥的灌木草原,偏好树木稀疏的地带,如牧场、耕地、谷物和木薯田、荆棘金合欢灌木草原、湿地周边区域、林间空地、路边以及烧过的灌木丛。也常见于乡村住宅区、村落、城镇公园和郊区绿地。活动范围广泛,从塞内加尔到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东部,北至撒哈拉沙漠边缘,南至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和肯尼亚西北部雨林地带边缘。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从2月至7月,包括阿拉伯半岛(4月至6月),但在埃塞俄比亚可能更晚(4月至10月)。一夫一妻制,通过空中展示保卫领地,突然俯冲下降,水平飞速前进,尖叫并快速翻滚,再次上升并重复这一过程。筑巢于树木小洞中(如猴面包树)、棕榈树干(如海枣)或人类居住建筑下的檐口或砖墙空隙中,高度3至8米。每窝产3至6枚(通常4枚)光滑的白色卵,尺寸23.5至31.5毫米×18.5至26毫米。孵化和离巢期未知,但有记录显示三枚卵全部成功孵化。
区别辨识:与紫胸佛法僧相比,蓝头佛法僧具有更长的尾羽流苏和蓝色喉咙;与蓝胸佛法僧的区别在于更纤细敏捷的外观、较短的颈部(飞行轮廓)、较短的翅膀、较长的尾巴,以及翼羽为紫色蓝而非黑色。成鸟两性相似,幼鸟缺乏流苏状尾羽,颜色较为暗淡。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广泛分布,频繁至常见,局部地区数量众多。在西南阿拉伯可能有2500对,其中三分之二位于也门。在多个国家公园中出现,如塞内加尔的Djoudj、象牙海岸的Comoe、喀麦隆的Waza、苏丹的Dinder、埃塞俄比亚的Awash和乌干达的Kabalega Falls。因现代农业和小城镇城市化的扩展而受益。未有迫害记录。
地理分布:分布于非洲,从毛里塔尼亚至科特迪瓦,东至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和肯尼亚北部,偶尔进入沙漠地区,北至毛里塔尼亚努瓦迪布和苏丹北部尼罗河上游;也见于西南阿拉伯。
其他:在多个国家公园中发现,包括塞内加尔的Djoudj、象牙海岸的Comoe、喀麦隆的Waza、苏丹的Dinder、埃塞俄比亚的Awash和乌干达的Kabalega Falls。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蓝头佛法僧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蓝头佛法僧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