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翅岩鸠

White-quilled Rock Pigeon Petrophassa albipennis

白翅岩鸠(英文名:White-quilled Rock Pigeon,学名:Petrophassa albipennis),是鸽形目鸠鸽科栗翅岩鸠属的鸟类。体型较大的暗褐色岩鸠,以翼上的白色斑块和面部独特的淡色条纹著称。主要栖息于澳大利亚中北部的砂岩峭壁和石灰岩高原,是该地区的特有种。

外形特征:白翅岩鸠身长28至30厘米,体重介于103至156克之间。体态丰满,尾部圆长,翅膀短而宽,静止时翅膀常下垂至尾部下方。头部额、冠及颈背呈斑驳的灰棕色,眼周有黑色光泽,上眼线和下眼线为白色细线,延伸至耳羽上方。下巴和喉咙黑色,点缀以细小白点。头颈其余部分为棕灰色。背部、尾部及上翼覆羽深棕色,边缘带浅色形成鳞状外观。一级飞羽上有明显的白色斑块,在飞行中尤为显眼。喙黑,腿呈紫黑色。幼鸟与成鸟相似,但上翼覆羽边缘为红褐色。亚种boothi翼斑较小或缺失,下体颜色较上体更深。

鸣叫特征:记录不足。已知的广告叫声略带音乐感,如“coo-coo roo roo coo roo”,有时音节较少。还有类似人类笑声的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岩石砂岩和石灰岩高原及其相关沟壑和悬崖,偏好裸露岩石地带,周围植被为干旱开阔的林地和刺草草原。通常距离永久水源不远。飞行时翅膀拍打声大,交替扑扇和滑翔。主要在地面觅食,以多种植物种子为食,包括豆科、莎草科、禾本科和蒺藜科植物。

生长繁殖:繁殖全年皆可发生,但二月至四月、九月至十二月较少。巢筑于岩石间,有的仅用树枝简单搭建,有的则较为坚固并铺垫有刺草。也有在地面凹洞中筑巢,铺以草料。每窝产两枚乳白色蛋,孵化期17至19天。雏鸟出生时重约4.5克,全身覆盖沙色绒毛,头部颜色最深。12天大的雏鸟若巢被干扰能奔跑和藏匿。大约15天后可能永久离巢。

区别辨识:栗翅岩鸠通过翼上的白色斑块和面部特征区分。亚种boothi翼斑较小或缺失,下体颜色较上体更深。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北领地的保护状态为Near Threatened(近危)。可能因野猫数量众多构成最大威胁。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中北部,主要在金伯利地区和维多利亚河以东的北领地,但不包括Top End地区。

其他:历史系统学记录了两个亚种,albipennis和boothi,后者翼斑较小。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翅岩鸠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