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翅岩鸠(英文名:Chestnut-quilled Rock Pigeon,学名:Petrophassa rufipennis),是鸽形目鸠鸽科栗翅岩鸠属的鸟类。其羽毛上有着微弱的浅色斑点。在飞行时,会展现出醒目的栗色翼斑,伴随着翅膀拍打时响亮的啪嗒声。该物种仅在澳大利亚北领地阿纳姆地的砂岩区发现,广泛分布于卡卡杜国家公园及其周边地区。常在高耸的岩石悬崖或砂岩塔顶栖息,黎明和黄昏时分会降落至沙地地面活动。
外形特征:体型丰满,身长28至31厘米,体重约160克,是一种地面栖息的鸽子,拥有长而圆的尾巴和短而宽的翅膀,当停栖时翅膀常常垂于尾巴下方。头部和颈部主要为黑褐色,点缀着淡灰色斑点;眼睑呈虹彩般的黑绿色,上方有一条细长的淡灰色线从喙部延伸,绕过眼睛,下方有一条薄白线从喙基部,经眼至耳羽上方;下巴和喉部为白色,带有淡黄色斑纹。背部、尾部和翅膀上部为深炭灰色,有细小的棕色鳞状斑纹,外侧翅膀上有一片鲜亮的栗色斑块,被深棕色的次级飞羽和覆羽覆盖,仅在飞行或展翅时显眼;下体为深褐色;喙黑色;腿和脚为紫黑色。雌雄外观相似。幼鸟与成鸟非常相似,但体型较小,翼覆羽倾向于具有红褐色的尖端。
鸣叫特征:关于声音和鸣叫行为的记录不多。发出重复的单一柔和的咕噜声,持续大约1秒,音调最初上升,听起来相当高亢(最大频率约700赫兹)“呼...呼...呼...”。在展示时,也会发出奇特的鼻音低吼声“拉...拉..拉..”。
生活习性:它是一种专门栖息在开阔、干旱、砂岩峡谷和巨石地带及邻近林地和针茅丛生环境中的鸽子;其栖息地的林地主要由桉树主导;针茅群落则以形成草丛的草类为主,伴有多种草本植物组成的多样化社区。
区别辨识:与白羽岩鸠行为和栖息地非常相似,但仅限于澳大利亚北领地阿纳姆地的砂岩区域。可以通过其独特的面部淡色线条环绕眼睛上方和下方,以及飞行时可见的栗色翼斑进行辨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澳大利亚中北部:主要分布在Top End中北部,北领地北部(澳大利亚中北部),从奥恩佩利向南至凯瑟琳,向东至曼河、东鳄鱼河和古马德河源头;偶尔更远至东部。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栗翅岩鸠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