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鹃鸠(英文名:MacKinlay's Cuckoo-Dove,学名:Macropygia mackinlayi),是鸽形目鸠鸽科鹃鸠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澳新界的俾斯麦群岛至瓦努阿图。其体色以灰褐或红褐色为主,独特的羽毛形态使它在同类中独树一帜。
外形特征:棕鹃鸠体长27至31厘米,体重约87克,拥有灰色或红褐色两种色型。红褐色型雄鸟全身深红褐色,上体最暗,头部和颈部较淡,翼端和次级飞羽呈棕色黑边,尾羽中央深棕色,外侧灰红带黑色亚端带。灰色型雄鸟上体暗灰,多数羽毛边缘浅灰,头和下体淡灰,有时额头、喉部和胸部淡黄银色,斑点灰或灰黄色。雌鸟和幼鸟色彩各异,幼鸟更显条纹。
鸣叫特征:经常被听到发出旋律优美的‘vo ku’声,首音节高于次音节,重复而富有节奏感。
生活习性:栖息于次生林、开阔地带、花园和受干扰森林区域的中层和低冠层,常见于海拔200至800米处,最高可达1500米。以种子和小果实为食,包括引进的辣椒灌木和大花九里香灌木的果实,偶尔会到地面觅食。在小型树木中觅食,偏好在较低的果树林中活动。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瓦努阿图为9月至2月,筑巢于树上,高度3至6米,通常为盘状结构,使用典型的鸽子巢材,产1至2枚白色蛋。
区别辨识:与细喙鹃鸠相比,体型较小,喙较短,上体颜色更深,下体颜色更淡,且胸羽分裂,造成斑点效果。与黑嘴鹃鸠区别在于体型略小,羽毛色泽更丰富,但头部和下体颜色更淡。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俾斯麦群岛至瓦努阿图,包括所罗门群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
其他:以苏格兰自然学家Archibald Mackinlay命名,是当地常见的物种,但在新不列颠岛和安提基岛较为罕见。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棕鹃鸠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