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嘴鹃鸠(英文名:Bar-tailed Cuckoo-Dove,学名:Macropygia nigrirostris),是鸽形目鸠鸽科鹃鸠属的鸟类。以棕色为主色调,拥有长长的尾巴和黑色的粗壮喙。常见于新几内亚及周边岛屿,通常单独或成对出现在森林边缘,有时也会形成多达20只的小群体在果树上觅食。其特征性的条纹尾羽和臀部是识别的关键。
外形特征:体型较小,体长29至30厘米,体重66至104克。全身呈丰富的栗红色,翅膀颜色较深,腹部颜色较浅;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边缘呈褐色,带锈色边缘;上尾覆羽有淡黑色条纹;中央尾羽栗红色带黑色条纹;最外侧尾羽淡栗色,带有宽黑色亚端斑;肩部和胸部有轻微条纹;眼睛周围有灰白色虹膜,被黑色环包围,外圈为红橙色到黄色;眼周皮肤红色;脚部颜色为红色、紫色或粉色;喙全黑,或呈棕黑色。雌鸟较浅的栗色,背部金色,有明显的黑色条纹;尾部类似雄鸟,但条纹更明显;脚部呈棕色。幼鸟与雌鸟相似,但尾部条纹不规则。
鸣叫特征:常发出快速下降的一系列约12个模糊的“woi”或“koik”音符,每秒约3个音节,音量逐渐减弱。叫声比更高亢且更快速。
生活习性:栖息于新几内亚从海平面至海拔2600米的低地和山地森林边缘,以及再生林。主要在树上觅食果实和种子,偶尔会下地喝水。在干季期间,可能会下地饮水。
生长繁殖:关于季节性的数据很少,但在10月曾发现雏鸟和幼鸟。两个地面巢穴在Wau附近的陡峭山坡上被发现;一些鸟会在较高的位置筑巢,如小树上的附生蕨类植物中。一窝通常只有1枚蛋,但曾记录到一窝有2枚蛋的情况。在圈养条件下,雏鸟在17天后孵化。
区别辨识:与褐鹃鸠和棕鹃鸠相似,但可通过条纹尾羽和臀部、一致的栗褐色羽毛和喙的颜色进行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新几内亚、Yapen岛(鸟头湾,新几内亚西北部)、Karkar岛(新几内亚东北部北部)、Goodenough和Fergusson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当特尔卡斯托群岛,东部,新几内亚东南部)以及俾斯麦群岛东部。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黑嘴鹃鸠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