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冠鸨(英文名:Denham's Bustard,学名:Neotis denhami),是鸨形目鸨科黑冠鸨属的鸟类。亦被称为Stanley bustard或Stanley's bustard,大型的鸨科鸟类,广泛分布于非洲的次撒哈拉区域。以其胸背上的栗色和灰白色的颈部为显著特征,雄鸟的体型远大于雌鸟和幼鸟。主要栖息在开阔的草地上,包括农业地带、草原、泛洪平原和烧过的fynbos地区。
外形特征:黑冠鸨的雄鸟体重可达9到10公斤,体长100至116厘米;雌鸟则较小,约重3至4公斤,体长80至87厘米。它们的背部呈棕色,雄鸟的背部颜色更深且更单调。腹部是白色的,颈部为淡灰色,颈后部为橙色。头部灰色,边缘为黑色,眼周有一条黑色线,上方有一条白色的眉线。长腿呈淡黄色。翅膀上有着引人注目的棕色、白色和黑色图案,雄鸟在飞行时展示更多的白色,雌鸟和幼鸟则较少。雄鸟在求偶展示时会鼓起喉咙,展示一个显眼的白色羽毛气囊。
鸣叫特征:黑冠鸨大多保持沉默,但在特定情况下,它们会发出低沉的‘khha khha’叫声,展示中的雄鸟会发出深沉的轰鸣声。
生活习性:黑冠鸨栖息于多种生境,包括高海拔的草原、Acacia点缀的沙丘、较为密集的灌木林、轻型林地、农田和作物、干涸的沼泽和干旱的灌木平原。它们在南非的高降雨量的sour草原、种植的牧场和谷物作物中常见,倾向于在繁殖季节选择自然植被,而非繁殖季节则偏好收获后的谷物田地。它们随雨水迁徙,部分种群在雨季北迁。
生长繁殖:黑冠鸨的繁殖时间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可能与雨季有关。巢穴建在光秃的地面上,通常位于草丛中或低矮的突出位置。每窝产卵1至2枚,雏鸟出生时覆有斑驳和条纹的浅色绒毛。
区别辨识:与灰颈鹭鸨相比,黑冠鸨的颈部有条纹,颜色较灰;与黑头鸨相比,黑冠鸨的前颈颜色更淡。不同亚种之间存在大小和颜色上的细微差别。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全球种群数量不明,但由于狩猎压力和草地转为农业用地,全球种群正在中等速度下降。在中非共和国、乍得和乌干达部分地区仍然常见,但在苏丹北部和萨赫勒地区已减少。
地理分布:分布于非洲次撒哈拉地区,包括西南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冈比亚,东至乌干达和埃塞俄比亚,南部延伸至肯尼亚、坦桑尼亚、赞比亚、博茨瓦纳和津巴布韦,还有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南非和斯威士兰。在南非,它们主要分布在高降雨量的sour草原和种植的牧场及谷物作物中。
其他:黑冠鸨的名字源于英国探险家Major Dixon Denham和英国博物学家Edward Smith-Stanley,第13代德比伯爵。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冠鸨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冠鸨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