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脸鹦雀(英文名:Blue-faced Parrotfinch,学名:Erythrura trichroa),是雀形目梅花雀科鹦雀属的小型鸟类。色彩斑斓的小型梅花雀。广泛分布在北澳大利亚、日本、印尼、密克罗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瓦努阿图等地。通常栖息于森林边缘和草木茂盛的地带,尤其是竹林附近。雄鸟拥有醒目的蓝色面部和红色尾巴,雌鸟颜色较暗淡。
外形特征:蓝脸鹦雀体长约12厘米,体重12至16克。雄鸟的头部深蓝色,背部和翅膀上部绿色并带有金色光泽,尾羽和臀部鲜红,外侧尾羽橄榄棕色。下体从下巴到尾下覆羽皆为绿色。雌鸟相似,但颜色较暗淡,头部蓝色更浅且范围较小,臀部至尾部颜色较暗红。幼鸟上体呈暗绿色,臀部至尾部暗红,前额和面部无蓝色,胸部浅绿色,腹部淡黄色,喙黄色,上缘黑色,下颌基部黑色。
鸣叫特征:发出细薄而高音的"tsit-tsit"叫声,飞行时尤为明显,有时描述为短促、细薄、下降的"ti-tu, ti-tu-tu"或"t t t t"声。在新几内亚,其歌声为高音金属颤音后接下降再上升的哨音。
生活习性:栖息于山地森林、蒙特森林边缘、雨林和茂密的次生林中,偏好靠近草地和竹林果区。海拔分布范围广泛,从海平面至山地,最高可达2300米。季节性迁移,如在澳大利亚,非繁殖季向沿海低地移动,繁殖季返回内陆高地。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瓦努阿图为10月至翌年2月/3月,在澳大利亚为11月至翌年4月(雨季前后)。筑巢材料由雄鸟携带,向雌鸟展示并进行求偶仪式。巢呈椭圆形,梨状,顶部宽底部窄,由卷曲苔藓、暗纤维和藤蔓构成,内部铺以枯草,通常位于树梢、榕树或面包果树叶丛中。每窝产3至6枚蛋,孵化期约12至14天,雏鸟裸身,皮肤粉红,第8天转黑,口角有蓝色反光乳头,黄色上颚有五个黑点,舌上有两个侧斑和一个舌下半月形斑,出巢期约为21天,离巢后父母继续喂养10天。
区别辨识:蓝脸鹦雀以其蓝色面部、绿色体羽和红色尾羽最为显著。与同属其他物种相比,面部颜色更为鲜明,尾部颜色更加鲜艳。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尼苏拉威西岛山区至澳大利亚东北部,瓦努阿图和新喀里多尼亚的忠诚群岛。在澳大利亚,主要见于昆士兰州北部;在新几内亚,分布于1000至3000米的山地;在瓦努阿图和所罗门群岛,分布较为零散。
其他:历史上,由于观察技术有限,蓝脸鹦雀一度被忽视,被认为稀少。自1890年首次在澳大利亚北昆士兰记录以来,已确认其在当地分布。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蓝脸鹦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蓝脸鹦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