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鸫(英文名:Dusky Thrush,学名:Turdus eunomus),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又名: 穿草鸡、窜儿鸡、红麦鴓、斑点鸫、傻画眉,以其显著的黑白斑纹著称。广泛分布于中北部至俄罗斯东北部,冬季南迁至印度至日本。斑鸫在西伯利亚的泰加林、桦树林等地繁殖,迁徙期间和非繁殖季节则出现在农田、林缘和村庄附近的灌丛中。
外形特征:斑鸫体长约23-25厘米,体重55-106克。雄鸟头部黑白分明,脸颊黑色,脸部白色,背部为橄榄褐色,具黑色点斑,双翼棕色。雌鸟与雄鸟类似,但颜色稍暗淡,背部和头部为褐色。幼鸟具有较弱的斑纹,胸腹处的黑斑不如成鸟明显。斑鸫与近缘种红尾斑鸫相比,背部和头部颜色更深,下体白色带黑色点斑。
鸣叫特征:斑鸫的鸣唱由一系列短促、响亮、富有旋律的3-5个音符组成,包括丰富的哀怨笛声、下滑哨音和干燥的颤音,有时持续而丰富,让人联想到新疆歌鸲、欧乌鸫或欧歌鸫的歌声。此外,它在轻微警报时还会发出抑制的断音‘chuck’,或发出尖锐节奏的‘chek-chek-chek-chek’声,特别是在入睡前。
生活习性:斑鸫栖息于开放的林地,不同于红尾斑鸫,斑鸫更能适应山区和苔原边缘的环境。它们是强迁徙性鸟类,冬季南迁至东南亚,主要在中国及邻国越冬。迁徙时和越冬期间,它们常结成小群。斑鸫的食谱广泛,包括各种昆虫、蚯蚓、蜘蛛和浆果,尤其是蚊子和甲壳虫。
生长繁殖:斑鸫在西伯利亚东部繁殖,筑巢于低矮的小树上,高度不超过60厘米。巢呈杯状,由细树枝、枯草茎、草叶和苔藓构成,内壁有泥土粘合。繁殖期为5月至8月,每窝产卵4-7枚,多为5-6枚,卵呈淡蓝绿色,布有褐色斑点。
区别辨识:斑鸫与红尾斑鸫的区别在于背部和头部的颜色:红尾斑鸫背部和头部为灰褐色,带锈色,而斑鸫为橄榄褐色,具黑色点斑。红尾斑鸫胸、腰为红棕色,两胁和臀部有红棕色点斑,而斑鸫下体白色带黑色点斑。两者在北京地区常见混种现象。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斑鸫繁殖于中北部至俄罗斯东北部,冬季南迁至印度至日本。在中国,它们常见于福建冬季,上海地区也有分布。在日本的南部库页岛、北海道、本州、佐渡岛、四国、九州及较小的岛屿上,斑鸫数量较多。
其他:斑鸫曾遭受过度猎杀,尤其是在1947年之前,每年多达500万只被捕获用于烧烤交易,这大大减少了越冬数量。在中国农村,斑鸫仍被猎杀作为食物。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斑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