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斑鸫(英文名:Naumann's Thrush,学名:Turdus naumanni),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体背主色调为棕褐色,下体白色,胸部有一圈红棕色斑纹,两胁具红棕色点斑,眼上具清晰的白色眉纹。红尾斑鸫繁殖于欧亚大陆中部的俄罗斯,越冬于东亚,包括中国东部。此物种与斑鸫关系密切,曾一度被视为同一物种。
外形特征:成年红尾斑鸫长约23-25厘米,体重63-81克。雄鸟上体淡橄榄灰色,有淡红褐色眉纹,淡红褐色肩羽尖端和中上翼覆羽,淡红褐色尾羽;下体橙红褐色,具狭窄的暗色斑点组成的颊纹,下胸至腹部有白色的鳞状斑。雌鸟类似雄鸟,但翅膀无红褐色,尾羽更偏褐色,喉部有更强的斑纹。幼鸟类似成鸟,但背部和肩羽有更重的淡褐色条纹,下体黑斑更多。
鸣叫特征:红尾斑鸫的鸣唱由短暂的乐句组成,每间隔几秒开始,先以细弱的哨声渐强至粗糙的颤音,类似于白眉歌鸫的歌声。叫声记录不详,可能与斑鸫相似,包括报警时的急促“swer-swer-swer”声,起飞时的薄而嘶哑的“zeep”声,以及交流时的“que-que-que”声。
生活习性:繁殖于西伯利亚的低地苔原边缘,栖息于稀疏的北方针叶林和灌木丛,迁徙期间出现在低地泛洪平原的栖息地,包括橡树林和麦茬地。在冬季,红尾斑鸫主要在中国、朝鲜半岛和邻近国家越冬,偶尔在日本和台湾出现。食性广泛,包括昆虫、昆虫幼虫和浆果。
生长繁殖:红尾斑鸫在5月至6月间繁殖,筑巢于树木中,巢呈碗状,内部整洁,外层粗糙。每窝产卵3-5枚,卵呈淡蓝色,表面散有红褐色细斑,平均大小为27.8×20.6毫米。春季返回繁殖地的时间从4月延续到6月初。
区别辨识:红尾斑鸫与斑鸫的主要区别在于,红尾斑鸫的背部和头部为灰褐色,带锈色,下体白色,脸部、胸部、腰部红棕色,两胁和臀部具红棕色点斑。而斑鸫的背部和臀部颜色更深,脸部、胸部和两胁具黑色点斑。此外,红尾斑鸫的鸣唱可能与斑鸫的简单笛音或哨音有所不同。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位于中西伯利亚至北满洲、阿穆尔河地区和萨哈林岛。非繁殖区域覆盖了俄罗斯东南部和中国东部,主要越冬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北的华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和日本。
其他:红尾斑鸫与斑鸫的混种在北京地区较为常见。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红尾斑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