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山䴓

White-cheeked Nuthatch Sitta leucopsis

喜山䴓(英文名:White-cheeked Nuthatch,学名:Sitta leucopsis),是雀形目䴓科䴓属的鸟类。中等体型的雀形目鸟类,以大眼外观和蓝灰色背部、白色腹部、黑色顶冠及锈色侧面为显著特征。分布于阿富汗东北部至喜马拉雅山脉的森林地带。

外形特征:喜山䴓全长约13厘米,重13.5至15.9克。雄鸟头部顶部和颈背光泽黑,上体为中至深灰蓝色,下体白色,略带奶油色晕染,两胁及腹侧为赤褐色。雌鸟类似雄鸟,但顶冠光泽稍逊,延伸至背的程度较小。幼鸟顶冠较暗淡,边界不清,翅膀边缘及尖端颜色略浅,颊部更呈奶油色,脸颊及下体有隐约的暗色纹路。

鸣叫特征:其鸣叫特征为反复的鼻音咩叫声“kner-kner”,兴奋时会发出一系列连续的单调音。

生活习性:喜山䴓栖息于喜马拉雅山脚的针叶林和混合林,尤其是冷杉和松树林,偶尔出现在阔叶树和针叶树的混合林中。它们在春季和夏季通常成对出现,其他季节可能加入混合物种觅食群。觅食时既在高树冠层,也在树干或小枝上,或在雪松树较低部位的苔藓覆盖的粗枝下。它们被观察到在夏季通过捕虫方式捕捉猎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在4月底至6月中旬,一次繁殖一窝。雄鸟在繁殖季节会在高大的冷杉树顶进行展示,摆动身体并振翅,同时持续鸣叫。巢穴多样,可能是简单的草和枯叶垫,或复杂的苔藓结构,内部衬有毛发,位于离地面5.5至30米的针叶树洞或裂缝中,有时使用啄木鸟废弃的洞穴。产卵数为4至8枚,通常是6至8枚,粉白色底,布满红色和紫色斑点,平均尺寸为18.1 x 13.8毫米。孵化由雌鸟负责,幼鸟由双方喂养,具体孵化和育雏时间未知。

区别辨识:喜山䴓与Przewalski’s Nuthatch外观非常相似,但二者分布范围不重叠。区别在于喜山䴓具有明显的皮黄色颊斑覆盖眼部,上体紫灰而具黑色的顶冠及半颈环,下体浓黄褐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尽管通常被视为与白脸䴓同种,但似乎没有立即的风险。在整个分布范围内普遍常见至相当常见,但在阿富汗东北部较为稀少。

地理分布: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包括阿富汗东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北部、尼泊尔西北部。在中国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偶有记录。海拔范围一般接近树线,具体高度从2135米至3660米不等。

其他:喜山䴓的叫声和行为与和有相似之处。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喜山䴓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