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绣眼鸟(英文名:Mountain Blackeye,学名:Zosterops emiliae),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鸟类。特化于婆罗洲中央高地的暗橄榄绿色上地鸟类,常见于最高海拔处。黑色的眼斑和细长的红嘴是其显著特征。
外形特征:绿绣眼鸟体型小,长度约11至12厘米,最重记录为13.9克。成鸟头部和上部呈深橄榄绿色,带有明显的黑色调(冠部最为明显,臀部最少)。黑色的眼眶与黑色的颊侧相连,形成独特的黑色面罩,边缘环绕着宽窄不一的黄色区域。下体颜色比上体略浅,更偏黄。虹膜棕色,上喙棕色,下喙黄橙色。腿和脚呈深黄褐色到黑色,足底黄色。雌雄同形同色,幼鸟虹膜呈棕色,喙色较暗,从淡橙色到黑色不等。不同亚种在羽毛色泽和体型上有细微差异。
鸣叫特征:鸣唱为一系列悦耳的笛音哨声,常在清晨听到。发出多种鸣叫,包括啾啾声和叽叽声。
生活习性:绿绣眼鸟栖息于高山苔藓森林和高海拔的矮树丛中,如基纳巴卢山上的杜鹃花、石楠、猪笼草、苔藓和地衣等植被。它们在树冠至近地面的各层活动,有时在接近裸露山顶的矮小杜鹃丛中。活动范围从1650米至4000米,随干旱季节可能会向下移动至较低海拔。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2月至3月,6月和9月。筑巢于Leptospermum树的枝丫间,巢由藤蔓和粗死草构成,内部衬以精细的草和鲜艳的橙色苔藓纤维。雌鸟每次产一枚蛋,雏鸟孵化后14至15天离巢。
区别辨识:与其他绣眼鸟属物种相比,绿绣眼鸟具有独特的黑色眼斑和红嘴。亚种间的辨识主要基于羽毛颜色和体型的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绿绣眼鸟仅见于婆罗洲的北部山区,包括马来西亚的沙巴和砂拉越,以及印尼北加里曼丹、东加里曼丹、中加里曼丹和西加里曼丹的部分地区,但在文莱未曾记录。主要分布在基纳巴卢山、坦布尤孔山和楚斯马迪山的高海拔区域。
其他:绿绣眼鸟在干旱期间会下移到较低海拔。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绿绣眼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