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杜鹃

Lesser Cuckoo Cuculus poliocephalus

小杜鹃(英文名:Lesser Cuckoo,学名:Cuculus poliocephalus),是鹃形目杜鹃科杜鹃属的鸟类。俗名: 点灯捉虼蚤、小郭公,后半段比前半段更为响亮。成鸟通常呈灰色,具黑色横纹的白色下体,虹膜深色。雌鸟有时上体红褐色,双翼及背部有深色横纹。幼鸟上体棕色,飞羽常带白色边缘。在中国大陆的东北及沿海各地至西藏这范围以南、华南内陆部分地区、海南等地可见,亦分布于东抵日本、西至喜马拉雅山脉及印度至阿富汗、非洲、南经缅甸、中南半岛、斯里兰卡至马来群岛。

外形特征:小杜鹃体型小,约26厘米,腹部具横斑,虹膜褐色。成年雄鸟上体及尾灰暗,尾端具白色窄边,尾和尾上覆羽对比鲜明为黑色,翼弯下部无横纹,白色;喉及胸淡灰色,腹白色具黑色横纹,下尾覆羽常也有黑横纹;眼环黄色,虹膜深褐,喙黑色基部黄色,脚淡黄。雌鸟类似,有时胸部染红褐色;亦存在红褐色型,头部及上体红褐色,背及翼具红褐色和黑色横纹,臀和尾上覆羽纯红褐色。幼鸟上体灰暗具白色横纹,面部黑色具白色横纹,胸及腹黑白相间的横纹;红褐色型上体棕褐色横纹,下体棕褐色和淡色横纹。

鸣叫特征:小杜鹃的鸣唱为响亮、粗哑的‘eat your chóky pepper’,由六个音符组成,频率在1.5至2.5千赫之间,音调起伏。

生活习性:小杜鹃栖息于开阔的多树木地带,偏好低地和山麓林地的树冠层,冬季则倾向于松树林。它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是毛虫(如尺蠖、夜蛾)、甲虫、膜翅目昆虫和螳螂。迁徙行为显著,整个繁殖季节群体向西南或南方向移动至越冬地。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5月至7月。小杜鹃为巢寄生者,寄生于小型鸣禽的巢中,如印度的莺雀鹪鹩、短翅雀,以及日本和韩国的日本树莺和其他小型鸣禽(如鸫、雀鹀和朱雀)。在日本和俄罗斯,蛋为无斑点的棕色,平均尺寸为21毫米×16毫米;在印度,从产卵雌鸟的输卵管中取出的类似杜鹃的蛋在尼尔塔瓦鹟的巢中发现,另有白色无斑点的蛋,类似于大冕柳莺巢中的杜鹃蛋。孵化期为14天,离巢期为15天。

区别辨识:小杜鹃与同类相比更小、更紧凑,尾部具白色尖端和侧白点,上体灰暗,下体白色具黑色横纹。与之区分的关键在于其体型、颜色模式和独特的鸣唱。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欧亚,远东:西伯利亚东南部和日本至中国南部,亚洲北部东南部和喜马拉雅山脉;非繁殖地包括印度和非洲东部。在中国大陆分布广泛,从东北及沿海各地至西藏这范围以南、华南内陆部分地区、海南等地。

其他:小杜鹃在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日本和中国文学中,它的鸣唱常被赋予诗意的象征意义。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小杜鹃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