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胁噪鹛(英文名:Grey-sided Laughingthrush,学名:Pterorhinus caerulatus),是雀形目噪鹛科Pterorhinus的鸟类。中等体型的噪鹛,以独特的灰白色耳羽和头顶的棕褐色外观著称。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西南及西藏东南部,以及缅甸北部。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森林中并不常见,但在特定地区如不丹却较为频繁,尽管密度较低。已引入夏威夷,常出现在人类居住区附近的灌木地带。
外形特征:体长约24-27厘米,体重介于79-99克之间。上体呈丰富棕色,下体白色,侧翼和大腿部淡灰色带有微弱的棕色调。头部具黑色斑点,耳羽银白,眼周有黑色环。下喙基部深角质色,眼睛虹膜红至棕色,腿色浅棕色至蓝灰色。性别相似,但幼鸟缺乏成鸟的黑色斑点,侧翼和尾下覆羽带褐色。
鸣叫特征:发出清晰响亮、高音的哨声,包括‘wii’u..wii’u..wiii-uu.whitwitwit witwitwit...whi’i whii’u..whii’uu..whii’it..’等多变的旋律,以及一系列模仿猛禽的尖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茂密的灌木丛和竹林,包括常绿阔叶林的低矮灌木丛,偶尔出现在松树林或混合的橡树和杜鹃花林中。在繁殖季节外,形成3-15只的小群,有时与其他种类的噪鹛混群。以浆果、种子和其他植物物质为主食,也可能摄食无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4月至7月。巢为深杯状,由竹叶、粗草和藤蔓构成,内部铺有根须和细草。巢置于离地面1-3.7米的灌木、竹丛或树上。每窝产2-3枚浅蓝色带绿色调的蛋,孵化期和育雏期数据未知。可能受到红翅凤头鹃的寄生。
区别辨识:与棕噪鹛相比,灰胁噪鹛的分布更为局限,耳羽呈现灰白色,头顶颜色为棕褐色且有黑色条纹,喉部和胸部为白色,嘴基颜色较深。两者的分布区域和行为习惯也存在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东段至中国西南及西藏东南部,缅甸北部。在不丹分布零散,印度东北部的山区较为常见。夏威夷为引入种。
其他:曾被错误分类在Garrulax属,后根据分子研究被归入Pterorhinus属。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灰胁噪鹛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灰胁噪鹛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