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翅凤头鹃(英文名:Chestnut-winged Cuckoo,学名:Clamator coromandus),是鹃形目杜鹃科凤头鹃属的鸟类。体型约45厘米的黑白色及棕色杜鹃。具有独特的长尾和直立的黑色凤头,胸前为锈色,腹部白色。分布于远东地区,自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东部和东南亚,冬季迁徙至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及印尼群岛等地。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形特征:成鸟拥有金属光泽的黑色上身,黑色尖锐的凤头,窄白颈带,胸nut色翅膀,黑色尾巴;下巴至上胸部锈色,腹部白色。虹膜颜色从浅棕到深棕或红色,喙黑色,基部灰色,跗跖灰绿色。幼鸟上部暗橄榄褐色,头部边缘呈锈色,翼覆羽有淡色边缘,尾羽端部淡黄白色,下部白色逐渐变为烟灰色。五周时出现棕色凤头,三个月后换羽为成鸟羽毛。
鸣叫特征:发出多种声音,包括尖锐、刺耳或金属质感的鸣叫,如高音的'vweep-vweep'声,尖厉的'kooree'声,以及狂乱的咯咯笑声。在繁殖季节喧闹,但在非繁殖季节相对沉默。
生活习性:偏好浓密的低矮植被,如沼泽森林、河流旁的树林、灌木丛、果园和种植园。在阿萨姆邦发现其栖息于茂密树冠层。迁徙季节性,在中国、韩国、尼泊尔、不丹和缅甸北部夏季出现,冬季则南迁至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和印尼群岛。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雨季,印度地区主要在4月至8月(多集中在5月至6月),寄生于多种噪鹛(Garrulax和Leucodioptron属)的巢中,蛋为淡蓝色,无斑点,每窝可能有多枚,偶尔一窝多达五枚。幼鸟资料不详。
区别辨识:容易识别,与之相似大小的杜鹃如斑翅凤头鹃有更短的凤头,且没有白色下部或栗色翅膀。幼鸟与成鸟显著不同,通过颜色和凤头发育可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中国部分地区较为常见,但在泰国、越南和其他东南亚地区较罕见。
地理分布:繁殖区覆盖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东部和东南亚,非繁殖区包括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至印尼群岛西部、中部和菲律宾。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方。
其他:在迁徙期间,有时加入混合物种觅食群,通常单独出现。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翅凤头鹃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翅凤头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