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氏篱莺(英文名:Sykes's Warbler,学名:Iduna rama),是雀形目苇莺科靴篱莺属的鸟类。曾被认为是靴篱莺的亚种,现被确认为独立物种。其分布区域从东北阿拉伯至图尔克斯坦、中国西部及阿富汗,冬季许多种群迁徙至印度次大陆,南至斯里兰卡。赛氏篱莺的名字源于英国驻印度军官威廉·亨利·赛克斯上校。
外形特征:小型鸟类,体长11.5-13厘米,体重7-11克。具较长、较细的尖喙,扁平的前额和顶冠,尾巴较长。上身淡灰褐色,头部和肩部在某些光线下略显橄榄色。背部、三级飞羽和较大的上翼覆羽均匀棕色,缺乏深浅对比。初级飞羽棕色,次级飞羽边缘略淡。尾巴外侧羽毛边缘和尖端较淡。下体主要是偏白色,胸部侧面和两胁有微弱的肉桂色。虹膜深棕色,上喙灰色,下喙粉黄色,通常尖端有淡暗斑。腿灰粉色,趾部常稍暗和灰些。雌雄相似,幼鸟似成鸟。
鸣叫特征:发出快速混合粗糙和清晰音符的歌曲,有时重复二到三个音节,每个乐句持续约10至25秒,强度均匀。此外,有类似‘早晨歌’,以慢速、断奏的方式发出唧唧声或挤出的音符。叫声包括干燥的舌点击声‘chek’,以及更饱满的‘tslek’声,后者类似蓝喉鸟的焦虑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阔地带,带有灌木和其他高植被。迁徙性,秋季于8月至9月离开繁殖地,春季从2月末开始返回,多数在3月至5月到达繁殖区。主要以昆虫和蜘蛛为食,夏季会捕食毛虫。在树叶和枝条间积极搜索食物,偶尔落地寻找猎物,每次时间短暂。喂食和移动时,尾巴向上或向侧面抽搐,很少向下。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4月至6月/7月,一般只繁殖一窝。部分区域半群居,巢穴间距可达5米。巢由植物茎、根和柔软的枝条构成的坚固杯状,内衬植物绒毛和兽毛,置于树枝叉或茂密灌木丛中,高度通常在0.3至2米之间。每窝产卵4-6枚,若卵丢失则会补产。孵化主要由雌鸟承担,偶尔由雄鸟替换,孵化期12-14天。雏鸟由双亲共同喂养,出巢后12-14天。
区别辨识:与靴篱莺相比,赛氏篱莺体型更大,颜色更灰。最像水蒲苇莺。区别于布赖斯的芦苇莺,它具有莺类的行为和更长的尾巴,与靴篱莺的区别在于外观不那么紧凑,姿态更平坦,喙更长且大多无黑色尖端,尾巴更长且连接较松,脸型更尖,叫声更硬,偏好树冠顶部。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从伏尔加河下游向东延伸至东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中国西部(新疆西部和中部),南至伊朗南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部,局部出现在印度西北部。在阿联酋东北部(霍尔卡尔巴)和阿曼西北部(巴蒂纳海岸红树林)有小规模留鸟群体。非繁殖区域主要在印度次大陆,包括巴基斯坦南部和印度。
其他:无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赛氏篱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