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山椒鸟(英文名:Long-tailed Minivet,学名:Pericrocotus ethologus),是雀形目鹃鵙科山椒鸟属的色彩斑斓的鸟类。雄鸟黑红相间,雌鸟灰黄交错,以翼上的独特色斑和较长的尾巴著称。广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包括阿富汗至老挝一带,中国境内可见于西藏、云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和东北地区。
外形特征:雄鸟头部及上背黑色,泛蓝光泽,下背至尾上覆羽鲜红;翼黑,大覆羽全红,次级飞羽及三级飞羽黑,最内侧2-3枚次级飞羽/最外侧三级飞羽边缘红,内侧初级飞羽基部有红带,外羽更明显,最外侧初级飞羽边缘粉白;尾相对较长,中央两对尾羽黑,R2有窄红缘,外四枚尾羽大部分鲜红;喉部暗黑,胸部至尾下覆羽鲜红;翼下覆羽橙色;虹膜深褐;喙、腿和脚黑色。雌鸟额部及眼上黄带窄,颊部灰白,耳羽灰;上体橄榄灰,背部至尾上覆羽黄绿;翼黄取代红,尾黄取代红,R2色浅;颏和喉部白,下体黄。幼鸟似雌鸟,但上体斑驳黄,翼覆羽尖端黄白,胸白,喉侧、胸及胁部点斑灰褐;亚成鸟似雌鸟,但雄鸟上体更暗,黄色部位更橙,缺乏次级飞羽/三级飞羽彩色边缘。
鸣叫特征:发出悦耳的滚动‘prrr’wi’和‘prrr’í’声,以及尖细嘶嘶的‘swii-swii swii-swii-swii’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中至高海拔的森林中,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正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昆虫,偶尔食用蜘蛛、金合欢芽和果实。在繁殖季节外可能形成大群。活动范围广泛,从山地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到针叶林都有所分布。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5-7月,巢建于森林中的乔木上,高度约10米,巢呈杯状,由雌雄双方共同筑造。每窝产卵2-4枚,通常3枚,由雌鸟孵化,雄鸟警戒。雏鸟晚成性,由双亲共同抚养。
区别辨识:雄鸟与赤红和短嘴山椒鸟区分在于翼斑形状和色泽,雌鸟与灰喉山椒鸟雌鸟的区别在于上嘴基部模糊的暗黄色。长尾山椒鸟雄鸟喉部黑色,而雌鸟上嘴基部有暗黄色模糊斑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中国常见,在巴基斯坦、北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和越南(安南)常见,但在孟加拉国稀少且局部分布。在老挝和越南西部状况不明。存在于多个保护区。
地理分布: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老挝,包括中国西藏、云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和东北地区。
其他:长尾山椒鸟有多个亚种,它们主要在雌鸟的羽毛颜色上有所不同。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长尾山椒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长尾山椒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