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腹抖尾地雀(英文名:Dark-bellied Cinclodes,学名:Cinclodes patagonicus),是雀形目灶鸟科抖尾地雀属的鸟类。常见于低地、山麓地带以及沿海地区,特别是在海滨岩石、湖岸、溪流旁活动,偶尔在水边草地或牧场觅食。其体型较大,羽色深沉,头侧有显眼的白色条纹,胸腹部饰以精致的白纹。比灰胁抖尾地雀体型更大,颜色更深,行动更为迟缓,嘴稍长。分布于智利中部至南部,以及阿根廷西部。
外形特征:体长约18-20厘米,体重约37-54克。暗腹抖尾地雀体型较大,全身深色,拥有长而略向下弯曲的喙。成鸟具有明显的白色眉纹延伸至前额,眼区和耳羽非常深棕色,部分带有细小的白色羽轴纹;冠羽深棕色,背部稍浅;翅膀深棕色,初级飞羽覆羽黑色,翼根部有淡红色边缘的白色;尾羽圆润,深棕色,最外三对尾羽有逐渐增大的土白色尖端;脸颊白色,带少许暗斑点,喉咙白色,下体暗棕色,上胸部有明显的苍白羽轴斑点,下胸部和上腹部变为长条纹,下腹部几乎无斑点,尾下覆羽具白色尖端;虹膜深棕色,喙、跗跖和趾呈棕色至黑色。两性相似。幼鸟背部羽毛边缘较淡,胸部条纹更宽且模糊,局限于胸部。
鸣叫特征:鸣唱为一系列悠长复杂的乐音和颤音;叫声为尖锐的“tjit”,有时会连串发出。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岸岩石海滩、湖泊岸边、河流及溪流旁,海拔高度从海平面至2500米。主要为留鸟,冬季可能有局部向低地迁移现象。在繁殖季节结束后,似乎会离开火地岛,但全年分布的南界不确定。以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常单独或成对觅食,从地面、岩石、海滩残骸和水边寻获食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南半球的春季至夏季,产卵记录显示在9月至1月间,雏鸟记录在12月,幼鸟离巢时间为11月至1月。可能实行一夫一妻制。繁殖时有展翅鸣唱展示。巢筑于河岸挖掘的约1米长的隧道末端,或是废弃的洞穴、岩石缝隙、空木头或建筑物孔隙中,巢室铺垫草和羽毛。每窝产2-3枚卵。
区别辨识:与灰侧抖尾地雀相比,暗腹抖尾地雀体型更大,颜色更深,行动迟缓,嘴较长。其独特的白色翼纹在鸣唱展示时尤为明显。亚种C. p. chilensis的尾羽外缘颜色更偏黄土色,下体颜色更偏棕色,腹部条纹较少。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南美洲智利中部至南部,以及阿根廷西部。在智利,见于阿塔卡马至艾森地区;在阿根廷,见于门多萨省至圣克鲁斯省之间。在智利南部和阿根廷圣克鲁斯省,分布至火地岛。
其他:已知两个亚种,指名亚种为patagonicus和chilensis。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暗腹抖尾地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