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胁抖尾地雀(英文名:Grey-flanked Cinclodes,学名:Cinclodes oustaleti),是雀形目灶鸟科抖尾地雀属的鸟类。灶鸟科珍稀鸟类,广泛分布于南美洲的智利和阿根廷西部,特别是在中央安第斯山脉的高海拔地区。其特征为相对较小,活泼好动,常展翅颤动并强烈上翘尾羽。
外形特征:灰胁抖尾地雀长约17至18厘米,体重22至31克,具有中等长度略向下弯曲的喙。成鸟的头部具有淡黄色眉纹,前额处点缀着斑点,眼周和耳羽呈黑褐色;头顶深灰褐色,背部、翅膀和尾部均为丰富的暗棕色,翼弯白色,初级飞羽覆羽红棕黑色相间,尾羽近似方形,外侧尾羽端部微红;喉部和脸颊白色带暗色斑纹,胸腹部暗灰褐色,胸部上方有明显的浅色羽轴斑点,下胸变为细短的条纹,腹部较胸更淡,中心白色,两胁和尾下覆羽为深棕色,带些许白色羽尖;虹膜深棕色至黑色;喙黑色或角黑色;跗跖和趾黑色。雌雄相似,幼鸟描述未知。存在三种亚种,其中hornensis上体颜色更深,色彩不如指名亚种丰富,下体更偏灰色;baeckstroemii在两侧、两胁和尾下覆羽带有红褐色调。
鸣叫特征:鸣唱类似于同属物种,快速而干燥的颤音,音调逐渐升高,由几个单音引入。叫声为干燥的“tsick”。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阔的草地和岩石地带,从海平面到4200米的高海拔均有分布,山地环境中常靠近溪流。以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从地面、草丛和石头上觅食,单独或成对活动。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南半球的春季至夏季,包括至少十月。可能为一夫一妻制。在河岸或岩石缝隙的隧道末端筑巢,巢室铺有草和毛发。每窝产2-3枚卵,孵化期和育雏细节未知。
区别辨识:与大型的Dark-bellied和Seaside Cinclodes相比,灰胁抖尾地雀体型较小且更为活跃,暗腹抖尾地雀具有更大胆的白色头纹和灰色两胁(灰胁抖尾地雀两胁为棕色)。与斑翅抖尾地雀的区别在于色调更冷,胸前有白色条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主要在南美洲的智利和阿根廷西部,包括智利的安托法加斯塔地区至麦哲伦海峡,以及阿根廷的门多萨省南部。在冬季,部分个体迁徙至海岸线,出现在岩石海滩上。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灰胁抖尾地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