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黑啄木鸟

White-bellied Woodpecker Dryocopus javensis

白腹黑啄木鸟(英文名:White-bellied Woodpecker,学名:Dryocopus javensis),是䴕形目啄木鸟科黑啄木鸟属的鸟类。大型啄木鸟,常见于热带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常绿森林。其体型庞大,仅次于黑啄木鸟黑啄木鸟,为亚洲啄木鸟中的巨擘。白腹黑啄木鸟在大型枯木旁筑巢,通常位于河流附近,拥有14个亚种,其中岛屿种群面临濒危,部分已灭绝。各地种群的白色分布和程度差异显著,其鼓声与叫声比小型啄木鸟更为响亮。

外形特征:成年白腹黑啄木鸟体长介于40至48厘米之间,体重可达197至350克。雄鸟额头至颈背深红色,头部、整个上体、翼和尾全黑,耳羽盖有白色条纹,颈侧、喉部至下胸有白色条纹,主羽尖端白色,腹部乳白色,有时下胸侧有窄乳白色条纹,胁部和下腹部通常有黑色条纹,下尾羽覆羽黑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头部全黑,颊区黑色带白色条纹。幼鸟色彩较暗淡,喉部较浅,有时臀部有白色痕迹,眼睛灰色,雄鸟额头和冠部红黑相间,颊部红色较少。

鸣叫特征:发出响亮的单音'kiyow'、'kyah'、'kiauk'或'keer',音调略低于类似叫声的;长叫声'kek-ek-ek-ek-ek'或'kiau kiau kiau kiau kiau',每秒3-4音符,系列叫声有时超过五秒,无论飞行还是停歇时都会发出;低沉的'ch-wi'音符在配偶间交流。两者皆会敲击,产生响亮加速的滚音,比的敲击声开始更慢,每次敲击不到两秒,大约每分钟3滚,主要在上午中段和傍晚,持续时间可达约15分钟。

生活习性:栖息于多种类型的常绿和落叶森林,偏好湿润落叶森林;封闭的原始森林、森林边缘、干燥的龙脑香森林、混合竹林、光照良好的次生林,至少过去还包括红树林。偏爱湿热的原始森林,其中有许多枯死和腐烂的树木,但也容易占据选择性采伐和退化的森林;有时会在森林边缘约200米范围内觅食,也会出现在附近的种植园,如可可和橡胶园,以及花园中。海拔分布从低地至1200米(印度)、1000米(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和大巽他群岛)、一般低于600米(泰国和婆罗洲),但在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和云南高于1400米,甚至高达3600米;在菲律宾达到1600米,局部(吕宋岛北部)高达2500米。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印度为1月至3月,在缅甸为2月至5月,韩国为3月至5月,马来西亚半岛为12月至3月,婆罗洲为3月至4月,大巽他群岛为4月至5月和8月至9月,菲律宾为3月至5月。繁殖行为知之甚少,包括适度的羽冠竖立。巢穴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挖掘,高度从4至24米,平均11.7米。巢穴深度可达60厘米,入口宽10厘米×12厘米;雄鸟通过一系列规律的敲击展示预定的巢址。一窝产2枚卵,北方有时产3-4枚卵,尺寸为31.8×24.4毫米;双方轮流孵化,雄鸟在傍晚接替;孵化期14天;双方都通过反刍喂养雏鸟,雌鸟可能喂养次数多于雄鸟;雏鸟在26天后离巢,随后由成鸟陪伴一段时间。

区别辨识:体型大至极大,全身黑色羽毛和大部分黑色的外观使其在分布范围内与其他啄木鸟区别开来。雄鸟有鲜艳的红色顶冠,雌鸟则为全暗色。不同亚种在体型和羽毛颜色上有细微差别,如hodgsonii亚种有白色的臀部,forresti亚种较大,有比例较短的尾巴,rump白色;richardsi亚种非常大,有长喙,rump白色,雄鸟的颊部相对较窄,雌鸟头部全黑;feddeni亚种较小,有橙红色头部颜色,rump白色,主羽基部有大量白色;parvus亚种是最小的亚种,rump黑色,冠部非常暗红,耳羽盖有淡褐色条纹;hargitti有大的白色臀部,冠部颜色更偏橙红,颊部更广泛,下部和下体黑色,大腿浅色,下颌骨基部淡绿色或角质色;mindorensis亚种类似于前者但更小,rump上白色较少,通常主羽尖端白色,喙全黑色;confusus亚种类似于后者但喙更长,rump上很少或没有白色,有时喉咙黑色带少量白色斑点,有时下颌骨淡色,雄鸟颊部的红色侵入喉咙和面部;philippinensis亚种比前者大,有狭窄的白色臀部,下颌骨淡色,一些个体喉咙黑色带稀疏的白色斑点,雄鸟颊部的红色侵入喉咙;multilunatus亚种与后者相似但臀部无白色,颈部两侧和耳羽盖有白色条纹,胸部有淡褐色条纹,通常主羽尖端白色;cebuenis亚种比后者小且喙更短,有小块白色在下背部;pectoralis亚种相当独特,有黑白条纹的喉咙和后耳羽盖,胸部有淡色条纹或斑点,侧翼条纹更重,有时腹部有深色斑点,偶尔臀部有白色痕迹;suluensis亚种较小,臀部无白色,或非常小的白色斑块,通常下颌骨浅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理查亚种(richardsi)被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1。在中国,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等级,自1989年起生效;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为稀有,自1996年起生效。栖息地破坏:森林砍伐导致栖息地和食物减少。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东洋界,包括印度次大陆、东南亚、中国南部、日本的对马岛、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老挝、越南等地。在马来西亚半岛、泰国、婆罗洲、苏门答腊、爪哇、巴厘岛、菲律宾等地较为常见。

其他:白腹黑啄木鸟在开放森林中与三宝鸟竞争巢址。在一些地区,如印度的Banda国家公园、Melghat虎保护区、Periyar虎保护区、Purna野生动物保护区、马来西亚的Panti森林保护区、泰国的Doi Inthanon国家公园、越南的Nam Bai Cat Tien国家公园、婆罗洲的Bako、Gunung Palung、Similajau和Tanjung Puting国家公园、Bakit Baka国家保护区和Wain保护森林、苏门答腊的Way Kambas国家公园、爪哇的Aas Purwo国家公园以及菲律宾的Rajah Sikatuna国家公园中均有分布。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腹黑啄木鸟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