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第斯扑翅䴕(英文名:Andean Flicker,学名:Colaptes rupicola),是䴕形目啄木鸟科扑翅䴕属的鸟类。在南美洲分布,从厄瓜多尔南部至阿根廷西北部。以开放的安第斯山脉草原和高海拔草原为栖息地,常见于近沼泽地带和林线附近的树木周围。
外形特征:体长约32厘米,体重142-204克,雌鸟较雄鸟轻约5%。雄鸟额头至颈背为深灰石板色,侧脸更黑,带有细微红边的黑色颊须纹,脸部、颈部侧面、下巴和喉咙为浅黄白色。雌鸟的颊须纹全黑,无红色。上体羽色呈棕色、淡棕色和黄白色条纹相间,翼覆羽和三级飞羽亦如此。臀部黄色,尾上覆羽白色带暗色细纹。下体白色,胸膛有橙色洗染,黑色斑点或小人字形标记。喙极长而尖,虹膜柠檬黄色,腿橙黄色至黄褐色。幼鸟色泽较淡,眼色红棕色。
鸣叫特征:最常听到的叫声为响亮刺耳的‘kweeir’声,有时连续发出,还有类似大黄脚鹬的‘tew-tew-tew’叫声。也发出单个或成组的‘peek’或‘kek’声,可能为定位或警报。还有清晰下降的颤音‘brrrridip’,约2.5秒长,可能用于远距离通讯。
生活习性:生活在海拔2000至5000米的开放区域和森林边缘,偏好崎岖起伏而非平坦的地形。主要在草地和岩石露头附近觅食,偶尔在树上作为瞭望点。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大型鳞翅目和鞘翅目幼虫。通常成群或单独觅食,群体可达21只。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可能为9月至11月在秘鲁中部,1月至3月在其他地区。通常集群筑巢,巢穴挖掘于土壁或岩石地形中,入口通道长达1-1.5米。每窝产卵数量未知,但已知有2-4只雏鸟。双亲共同喂养雏鸟并清理粪便。
区别辨识:与智利扑翅䴕为姐妹物种,但颜色差异明显,且叫声不同。与灰头扑翅䴕(C. cinereicapillus)相比,其脸部、喉咙和胸部为丰富淡黄色,腹部和臀部为黄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美洲,从厄瓜多尔南部(Loja省东南部)到阿根廷西北部(Catamarca省),穿越秘鲁、玻利维亚和智利。
其他:1990年代初期首次在厄瓜多尔被记录,目前在当地较为罕见且局部分布。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安第斯扑翅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