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扑翅䴕

Chilean Flicker Colaptes pitius

智利扑翅䴕(英文名:Chilean Flicker,学名:Colaptes pitius),是䴕形目啄木鸟科扑翅䴕属的鸟类。分布于南美洲的智利和阿根廷西南部,主要栖息于温带和地中海气候区的半开放至开放景观,如森林边缘、开阔林地、河岸林地、树植园和灌木地带。其特征包括灰色冠羽、浅色脸部、明显的白色臀部斑块和黄色翼轴。

外形特征:体长约30厘米,体重100至163克。雄鸟额头至颈背呈暗石板灰色,脸颊、眼周至颈侧为浅黄色,带有细小的黑色或红色斑点,形成模糊的髭纹。雌鸟头部无黑色或红色斑点,喉部及下颌为浅黄色,下喉有黑色斑点。上体黑褐色,具窄白或浅黄色条纹,臀部纯白或有少量黑斑。飞行羽深棕色,翼轴淡色,尾上覆羽黄褐色,尾羽中央及外侧有白色窄纹。下体白色,胸腹部具宽黑色条纹,腹部斑纹较小或无斑纹。嘴长而尖,曲状,黑色;虹膜黄白色;腿灰或绿灰色。幼鸟与成鸟相似,但眼睛为棕色,冠羽更黑,上体条纹更宽,下体斑点更多。

鸣叫特征:发出连续的‘wic wic wic’系列叫声,音调较高且不清晰;吹口哨式的可变‘kwee’声,单独或成串,比的叫声更响亮、更粗哑;在互动时发出‘week-a, week-a’的叫声。

生活习性:主要以蚂蚁及其幼虫为食,偶尔取食蝎子和幼虫。常以吵闹的家庭群体四处游荡,容易被发现。主要在地上觅食,但不会远离树木。在地上跳跃,通过戳刺、清除碎屑和挖掘土壤寻找食物;也会检查倒下的树干和树桩。很少在树上觅食,受到惊吓时会飞入树中,可能以激动的方式啄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10月至12月之间。已知的展示行为包括头部摆动和尾巴展开。在枯死的树木或土堤中挖掘巢穴;高度领地性。每窝产4至6枚卵;孵化期和离巢时间未知。

区别辨识:无类似物种在其分布范围内。通过灰色冠羽、浅色脸部、大的白色臀部斑块和黄色翼轴来辨认。雄鸟具有黑色髭纹,雌鸟头部无黑色或红色斑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智利和阿根廷西南部,包括从Coquimbo地区到Magallanes地区的中央和南部智利,以及Neuquén和Santa Cruz省份之间的阿根廷西南部。

其他:安第斯扑翅䴕为姐妹种,两者构成单型的扑翅䴕属(Colaptes)的一部分。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智利扑翅䴕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