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冠啄木鸟(英文名:Heart-spotted Woodpecker,学名:Hemicircus canente),是䴕形目啄木鸟科黑冠啄木鸟属的鸟类。拥有黑色和奶油色相间的羽毛,头部大而呈楔状,尾巴短小。雄鸟前额暗色,雌鸟则为白色。以其翼上的心形斑点命名,这些斑点在良好观察下更为明显。这种鸟在低地和山脚森林中常见,偏爱竹林和柚木区的潮湿密集地带,偶尔也会出现在较干燥的森林中。
外形特征:体长约15至17厘米,体重约37至50克。体型紧凑,颈部细长,头部大,顶有显著的冠羽,尾巴短且圆。雄鸟头部和颈背黑色,额头有微小的白色斑点或斑纹;喉咙和颈部侧面白色,略带米色或奶油色,下喉和胸部橄榄灰色或米灰。背部除臀部外黑色,有时背上有白色条纹,臀部白色或浅白色。雌鸟比雄鸟稍小,喙和翅膀也更短,额头和前额为白色或米白色。幼鸟外观类似雌鸟,但淡色部分更黄,前额常有黑色条纹,下体颜色较深。
鸣叫特征:发出尖锐的鼻音‘ki-yew’,类似于灰卷尾或褐耳鹰的声音。还会发出‘chirrick’或‘ch-yew’的叫声,重音在第二个音节,重复数次,与灰黄啄木鸟的相应叫声非常相似;此外,还有高音调的‘kee-kee-kee-kee’和长而沙哑的‘chur-r’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湿润和茂密的落叶和常绿森林,偏好竹林和咖啡种植园(在分布范围的西部)以及柚木区,平均遭遇率为每公里0.11只鸟。在东南亚的低地平原到海拔900米处,在印度可达1300米。以蚂蚁、白蚁、幼虫和其他昆虫为主食。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或加入混合物种群。在树冠的细枝上觅食,也沿树干和较高的枯枝移动;以啄食和敲击的方式觅食。经常横坐在树枝上,快速沿枝移动。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11月至4月,马来西亚半岛的产卵期为7月初。繁殖时通过鞠躬或点头动作和伴随的叫声展示。在枯枝或偶尔的围栏柱上挖掘小型巢穴,通常位于1至4米的高度,但有时高达12米以上;入口直径约3.8厘米,隧道长约27厘米,腔室直径约13厘米。每窝产卵2至3枚,较少见的是2枚,白色,尺寸约为23.1-23.3毫米×17.2毫米。
区别辨识:其独特的心形肩斑、短尾和大型头冠使其易于识别。雌雄差异主要体现在额头的颜色和体型大小上。与其他啄木鸟种类相比,黑冠啄木鸟的外形特征较为独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半岛西部和东北部,孟加拉国,从缅甸西南部、南部和东部,南至泰国南部、柬埔寨和越南南部(科钦支那)。在东南亚的低地平原到海拔900米处,在印度可达1300米。
其他:在多个保护区中出现,如印度的Indira Gandhi和Periyar国家公园,Parambikulam,Peechi Vazhani和Purna野生动物保护区,以及印度的Thunakadavu保护区,泰国的Khao Yai、Nam Nao和Kaeng Krachan国家公园,越南的Nam Bai Cat Tien国家公园。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黑冠啄木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