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黄啄木鸟(英文名:Grey-and-buff Woodpecker,学名:Hemicircus concretus),是䴕形目啄木鸟科黑冠啄木鸟属的鸟类。小型、体态丰满的啄木鸟。分布于东洋界,包括马来半岛和大巽他群岛。其显著特征为头部大型锥形顶冠,上身黑色与白色相间的斑点,雄鸟的前额和顶冠前部呈红色,而雌鸟则为灰色。
外形特征:体长约13.5厘米,体重约30克。具有紧凑的身体、细长的颈部和大而圆的头,顶冠明显。雄鸟头顶红色,雌鸟全灰。上体羽毛边缘白色至淡黄色,形成鳞状图案。下体灰色,尾部和翼下深色。喙长而直,尖端凿状,灰黑色;虹膜红棕色;腿暗褐色。幼鸟头部呈肉桂色,边缘和尖端更宽,更偏橙黄色。
鸣叫特征:发出尖锐的‘pit’或‘tip’声,比的叫声更高更响亮。还有拉长的高音‘peeew’、‘keeer’、‘ki-yow’等叫声,在遭遇时发出,几乎无法与黑冠啄木鸟的相应叫声区分开。在空中追逐和冲突中发出快速的叽叽喳喳声,遇险时则发出颤音。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至海拔约1100米的开阔常绿森林、次生林和林缘地带,亦可见于花园和种植园,偏好有竹子的环境。以昆虫为主食,也吃果实,如酸橙和槲寄生(Loranthus)。单独、成对或小群体活动,加入混合物种群。在树冠顶部觅食,穿梭于枝叶间,也会在树干和树枝上搜寻,偶尔在灌木丛中。主要觅食技巧是捡拾,也啄食,比Meiglyptes更频繁,还会撬开树皮和探查。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12月至7月,据信在马来西亚半岛为4月至7月。巢穴在树上挖掘,高度介于9至30米之间。关于繁殖的其他信息有限。
区别辨识:与灰黄啄木鸟的区别在于红冠与灰顶的差异,颜色较暗,光泽度更高,翅膀上的白黄色与黑色比例更大,脸部、颈部和下体的颜色为灰橄榄色而非烟灰色。体型略小,翅膀和尾巴稍短。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整个分布区内普遍罕见,但在苏门答腊局部常见,可能在婆罗洲也是如此。由于栖息地丧失和退化,数量可能正在缓慢下降。新加坡已局部灭绝。在泰国Khao Nor Chuchi保护区和苏门答腊Way Kambas国家公园内有分布。需要进一步的野外研究。
地理分布:分布于缅甸南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包括北门塔威群岛和邦加岛)、婆罗洲、爪哇西部和中部。在爪哇东部也有记录。
其他:历史上,曾与灰黄啄木鸟视为同种,但现在根据多种特征被认定为独立物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灰黄啄木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