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响蜜䴕

Malaysian Honeyguide Indicator archipelagicus

马来响蜜䴕(英文名:Malaysian Honeyguide,学名:Indicator archipelagicus),是䴕形目响蜜䴕科响蜜䴕属的鸟类。中等体型的橄榄褐色鸟,具有绿色条纹,红褐色眼睛,厚实的灰色喙,下方呈灰白色。雄鸟肩部有一黄色斑块,而雌鸟则无此特征。幼鸟与雌鸟相似,下体有条纹。分布于东南亚的低地阔叶林,包括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婆罗洲。

外形特征:马来响蜜䴕长约16至18厘米,重23至38.5克。外观不显眼,橄榄色,喙尖。雄鸟背部深橄榄棕色,翼内侧边缘有明亮的黄色斑块,尾巴外缘有白色,臀部和上尾覆羽常有白色;下体白到淡灰色,有斑点或模糊的条纹状外观,大腿和胁部更条纹化;眼睛红色。雌鸟缺乏翼上的黄色区域,体型略小,虹膜较暗的棕色。幼鸟类似于雌鸟,但上方更绿,臀部和上尾覆羽有更多白色显露,下方更条纹或鳞片状;眼睛棕色。

鸣叫特征:发出类似猫叫的‘kiaaw’或‘nyaah’声,类似于冠蓝鸦的叫声,有时会在短系列中或在颤音歌曲开始时发出,歌曲逐渐加快速度和音量,从栖木发出,持续1至3秒,有时仅间隔2至10秒之间,通常间隔20至90秒。

生活习性:马来响蜜䴕栖息于低地龙脑香森林、冲积平原和次生森林,河岸森林,偶尔出现在附近的可可、橡胶和Albizia种植园以及花园中。它与露天筑巢的蜜蜂(Apis dorsata和A. florea)有关联。分布海拔最高可达约700米,偶尔至约950米,特例在婆罗洲可达1300米。它是留鸟,主要以蜜蜂蜡和昆虫为食,包括成虫和幼虫蜜蜂。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1月至8月或9月。雄鸟会在领地内的几棵树上唱歌,伸展颈部,鼓起喉咙,可能在唱歌时抖动翅膀。尚未证实其是否为寄生巢穴者,但在婆罗洲疑似寄生于包括褐拟啄木鸟在内的啄木鸟,有记录显示非常年轻的马来响蜜䴕幼鸟眼周皮肤裸露,下体条纹比通常更多,推测这可能指示着模仿啄木鸟的行为。

区别辨识:马来响蜜䴕与非洲热带的响蜜䴕有相似的繁殖系统。雄鸟与雌鸟在颜色上有明显差异,雄鸟肩部的黄色斑块和红色眼睛是辨识要点。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婆罗洲。在泰国南部和马来半岛较为稀少,马来半岛南部似乎已消失。在泰国的Khao Nor Chuchi(Khao Pra Bang Khram Non-Hunting Area)、马来西亚的Batu Punggul Forest Reserve和Gunung Mulu National Park,以及在婆罗洲的Similajau National Park、Gunung Mulu National Park和Semengoh Forest Reserve均有记录。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马来响蜜䴕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