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雨燕(英文名:Horus Swift,学名:Apus horus),是雨燕目雨燕科雨燕属的鸟类。体型较小、体色深暗的雨燕,以独特的白色臀斑为显著特征。其得名自古埃及太阳神荷鲁斯,分布于非洲次撒哈拉地区,从尼日利亚和喀麦隆至埃塞俄比亚,直至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赞比亚、南非以及安哥拉西南部。白眉雨燕偏好在洞穴筑巢的物种(如翠鸟、燕子、椋鸟)的巢穴中群居繁殖。
外形特征:白眉雨燕长约13至15厘米,体型丰满,几乎全身呈现黑色,仅喉部有白色斑块,臀部有宽阔的白色斑纹。尾巴中等长度,呈浅叉状,飞行时展现特有的颤动姿态。与相似的小雨燕相比,白眉雨燕体型略大,尾巴末端更圆,而非洲白腰雨燕则拥有更深的叉状尾巴和较窄的白色臀纹。
鸣叫特征:其典型叫声为细长的颤音‘prrreeeeoo’或‘prrreee-piu’,与小雨燕的叫声明显不同,尤其是在远离繁殖地时,叫声不如后者频繁。
生活习性:白眉雨燕栖息地与洞穴筑巢的鸟类(如翠鸟、燕子、椋鸟)相关联,常在沙丘附近活动,觅食范围广泛,包括白前翠鸟的巢穴。它们在肯尼亚的繁殖高度位于1600至2000米之间。在南非洲和津巴布韦的高地繁殖的种群,冬季会迁移到津巴布韦的低地或南非东北部低洼热带地区。
生长繁殖:白眉雨燕在乍得11月至2月繁殖,在苏丹3月至6月繁殖;在埃塞俄比亚6月产卵,在马拉维4月至5月,在赞比亚8月至9月,在津巴布韦全年繁殖,但主要集中在11月至2月,在南非Transvaal1月至5月,在开普省11月至12月和3月至4月繁殖。它们通常单独繁殖,虽然并非真正群居,但会在最多12对的小组中繁殖,有时数量更多,散落在翠鸟或沙燕的巢穴中。巢穴由废弃的洞穴构成,如翠鸟、地啄木鸟、斑沙燕的巢穴,通常位于河岸。巢由植物物质和唾液粘合而成,内含毛发、羽毛,偶尔有破布。繁殖期平均28天,喂养间隔平均54分钟,食物丸平均重量1克,离巢期约6周。
区别辨识:白眉雨燕与小雨燕的区别在于体型稍大,尾巴末端更圆,而非洲白腰雨燕具有更深的叉状尾巴和较窄的白色臀纹。白眉雨燕的叫声也与其他种类有明显区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白眉雨燕的分布区域覆盖了非洲次撒哈拉地区的多个国家,从尼日利亚和喀麦隆至埃塞俄比亚,通过东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赞比亚至南非,还包括安哥拉西南部。在肯尼亚和乌干达的山区以及南部和东部南非,存在大量种群。近年来,该物种的分布范围有所扩大,特别是在其宿主燕类在建筑物中筑巢的情况下。
其他:白眉雨燕的亚种A. h. fuscobrunneus和A. h. toulsoni曾被识别,但现在认为是指名亚种的颜色变异。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眉雨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