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岛塚雉

Tanimbar Megapode Megapodius tenimberensis

塔岛塚雉(英文名:Tanimbar Megapode,学名:Megapodius tenimberensis),是鸡形目冢雉科塚雉属的鸟类。大型、色彩暗淡,体型类似于鹧鸪,拥有强健的腿脚、明显的冠羽和粉红色的面部皮肤。性格羞怯,通常单独或成对出现在低地森林的地面上。该物种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塔宁巴尔群岛,是当地唯一的冢雉种类,因此很容易识别。

外形特征:塔岛塚雉体长介于35至47厘米之间,具有非常短的尖端颈背冠羽。其羽毛主要是棕橄榄色,背部更偏栗色,腹部呈炭灰色;喙部颜色较浅,眼睛周围的裸露皮肤为红色;腿部为黑红色。与相比,它的冠羽更短,尾巴比例上更短,下体羽毛略显淡色,臀部和尾巴缺乏栗色;与相比,其羽毛为灰棕色(而非黑色),腿部为黑红色(没有绿色或黄色的痕迹),翅膀较长。雌雄相似,幼鸟信息较少。

鸣叫特征:发出一系列悲伤的‘kwak-kwak-kwak’或‘kuu-kull-kuu’音符,间隔短而规律。二重奏表演常见,声音响亮且传播远:第一只鸟(推测为雄鸟)以高音的‘kee-yu’开始,随后是一系列五个稍低音调的短促‘keyu’音符;在第一个音符之后,有时在整个叫声之后,第二只鸟会发出一系列七个上升的‘kwou’音符,持续约4秒,这一系列音符会在不同间隔(几秒到几分钟)重复。

生活习性:塔岛塚雉栖息在低地森林地面,以种子、落果和陆生无脊椎动物为食。它们在沙子、落叶和其他碎屑构成的大土堆中筑巢,利用有机物质分解产生的热量孵卵。

生长繁殖:关于繁殖的数据很少,已知它们是土堆筑巢者。

区别辨识:塔岛塚雉与其他冢雉科成员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外形和叫声,特别是在与和的比较中,其冠羽、羽毛颜色和叫声都有明显差异。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全球估计数量在1000-10,000个个体之间,相当于大约670-6700个成熟个体。由于栖息地退化、转化以及过度猎捕和采集鸟蛋,该物种的数量被认为正在减少。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新界的塔宁巴尔群岛(印尼摩鹿加群岛南部),主要在Yamdena岛上广泛但稀疏地分布于低地。

其他:塔岛塚雉有时被认为是橙脚塚雉的亚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塔岛塚雉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