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脚塚雉

Orange-footed Scrubfowl Megapodius reinwardt

橙脚塚雉(英文名:Orange-footed Scrubfowl,学名:Megapodius reinwardt),是鸡形目冢雉科塚雉属的鸟类。原生于小巽他群岛、新几内亚南部和北部澳大利亚。类似家鸡大小的陆栖鸟类,深色羽毛,拥有醒目的橙色腿和头部后方的尖顶冠羽。在达尔文郊区花园中常见,当地人称之为丛林鸡或丛林火鸡。

外形特征:成年橙脚塚雉体型介于30至47厘米,体重雄鸟851至1200克,雌鸟550至1200克。其外观特征为长而尖锐的冠羽,大部分羽毛呈橄榄灰褐色,背部带赤褐色调;腿和脚呈现橙色到粉红色;裸露的面部皮肤也是红色。雌鸟平均稍小,但羽毛与雄鸟相同。幼鸟与成鸟相似,但体型更小,有时头部颜色较浅,裸露部位色泽较暗淡,尾巴更短,上身更多肉桂色,下体通常更浅色。

鸣叫特征:橙脚塚雉的叫声响亮,具有地域性变体,尤其是指名亚种种reinwardt的叫声更为复杂和悦耳。雌雄二重唱,雄鸟发出‘kli-kiau-(kiau)-kiau-kiau-kiaukiou-kle-ou’的叫声,雌鸟以高音、滚动但结巴的‘krrrrr-ukuk-uk-uk-krrrrr’回应。

生活习性:栖息于热带雨林地面,亦见于城市公园和花园。主要分布在低地,但在新几内亚东南部可达1500米高度。在澳大利亚北部,它能在茂密森林、溪流旁以及离森林边缘不远处筑巢。以植物为主食,包括种子、浆果和根茎;偶尔食用幼蛇、蜗牛、蝎子、蠕虫、千足虫、蜈蚣、甲虫和其他昆虫及其幼虫。在森林地面上行走,频繁停下来在落叶中翻找食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主要在7月至3月,新几内亚东南部的繁殖高峰在雨季和雨后,即11月至次年5月;在科莫多岛,筑巢活动高峰出现在3月(湿季末期)。筑大型巢堆,由树叶、树枝、泥土或沙子构成,有时使用人类垃圾。巢堆尺寸巨大,最高可达3.5米,周长20米,温度维持在29℃至38℃之间。单个雌鸟可在一个约20周的时间内产下12至13枚蛋,间隔9至20天,孵化期约为70天。雏鸟出生时呈深红棕色,腹部中心呈黄褐色,喙呈暗褐色,腿和脚橙色。

区别辨识:与同类物种相比,橙脚塚雉的橙色腿和脚、尖顶冠羽和特定的叫声是辨识关键。不同的亚种在大小和颜色上有局部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总数量可能在10万至100万只之间,总体稳定。在印尼广泛分布且常见,但在帝汶岛上的状况较为不明朗。在科莫多岛上,尽管受到科莫多龙和野猪的频繁捕食,但种群数量似乎稳定。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新界的小巽他群岛、印尼卡伊群岛(印尼摩鹿加群岛南部)、新几内亚西北部、南部、东南部以及澳大利亚北部和卫星岛屿。

其他:在一些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的压力,橙脚塚雉曾被消灭,但后来成功地重新定居。在澳大利亚,特别是在达尔文市郊,橙脚塚雉的数量有所增加,甚至在城市郊区筑巢。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橙脚塚雉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