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塚雉

Philippine Megapode Megapodius cumingii

菲律宾塚雉(英文名:Philippine Megapode,学名:Megapodius cumingii),是鸡形目冢雉科塚雉属的鸟类。分布于菲律宾、东北部婆罗洲和苏拉威西岛,其自然生境涵盖亚热带或热带的干燥森林、湿润低地森林以及湿润山地森林。物种以采集者Hugh Cuming的名字命名。

外形特征:菲律宾塚雉拥有棕色背部,蓝灰色腹部,眼部周围有裸露的红色皮肤。体长介于31至44厘米之间,头部短小,翅膀呈棕色,下部为灰色,喙为黄色。幼鸟与成鸟相似,但在眼周有更密集的羽毛覆盖。

鸣叫特征:菲律宾塚雉在早晨和下午频繁发出哀怨的啼鸣,夜间也非常活跃。其叫声被描述为“whaoooo .......whaoooo.....whaooooooo”的哭泣声,持续时间长达4至5秒,节奏类似快艇引擎的快速节拍。

生活习性:栖息于丘陵和山区的森林地带,海拔高度从250至2100米。也会出现在海滩森林、沿海灌木丛甚至农田区域。主要以各种昆虫(包括甲虫和白蚁)、蠕虫、蜗牛、水果和种子为食。通常通过快速奔跑穿过茂密的植被逃避危险。

生长繁殖:可能全年在沙巴繁殖,菲律宾北部的繁殖记录显示在3月、5月、11月和12月有产卵活动。一夫一妻制,但雌鸟通常单独访问产卵地点。在北婆罗洲、塔劳群岛和菲律宾大部分地区为筑巢者,而在苏拉威西岛和菲律宾的部分地区(如巴拉望岛、内格罗斯岛、班乃岛)则在腐烂的树根或大树(尤其是Alstonia ranvolfia)的树桩下挖掘巢穴。

区别辨识:尼柯巴塚雉相似,但颜色更深,下方和头部一般呈灰色。虹膜通常是棕色,但在苏拉威西岛(cumingii)偶尔呈橙黄色,或在棉兰老岛(pusillus)为金棕色。面部皮肤通常为红色,在雄鸟中更亮,但在幼鸟中较淡。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总数量可能约为6700至67,000只,但数量似乎正在下降。菲律宾本地已变得较为罕见,受到蛋收集、狩猎压力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丧失。

地理分布:分布在远东和澳新界的菲律宾、婆罗洲和印尼苏拉威西岛。在菲律宾,主要在海岸附近繁殖,偶尔在内陆地区也有记录。

其他:历史上曾被归入暗色塚雉,与尼柯巴塚雉关系密切。遗传研究支持其与塔岛塚雉的紧密关系。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菲律宾塚雉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