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渔鸮

Buffy Fish Owl Ketupa ketupu

马来渔鸮(英文名:Buffy Fish Owl,学名:Ketupa ketupu),是鸮形目鸱鸮科渔鸮属的鸟类。属于鸱鸮科,大型橙褐色的猫头鹰,具有显著的“耳羽”和明亮的黄色眼睛。分布于东南亚至爪哇岛和婆罗洲,活跃于热带森林和湿地。由于其广泛分布和稳定的种群,被IUCN列为最低关注等级。

外形特征:马来渔鸮体长40至48厘米,体重1028至2100克,是所有鱼鸮中体型最小的。面部呈淡色,具白色眉毛;上体羽毛为淡褐色,带有深棕色条纹,边缘为浅红褐色;肩羽为白色或淡褐色;飞羽为暗棕色和淡褐色相间的条纹;尾巴为深棕色,有2至4道白色条纹;下体温暖的淡褐色,带有深棕色条纹,腹部和两胁的条纹较细且稀疏;脚裸露;爪子长而弯曲;虹膜为黄色;眼睑边缘黑色;喙黑色;脚趾灰黄色或棕黄色。幼鸟颜色更偏赤褐色,上部斑点较少,尾巴有5至6道白色条纹。不同亚种之间存在色彩差异。

鸣叫特征:发出多种叫声,包括响亮的哀号和柔和的空洞呼噜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河流、湖泊和湿地附近的森林边缘,也出现在受扰动的森林、稻田边的树木、鱼塘、旧种植园、公园、大花园和红树林中,通常靠近人类居住区。主要生活在低地和平原,偶尔在苏门答腊高达1100米的地方发现,马来西亚婆罗洲的记录主要集中在海拔8至227米的原始雨林。日间隐蔽,黄昏和夜间活跃,常在开阔的水边树枝、河岸甚至码头上栖息。以鱼类为主食,也吃蛙类、甲壳类、爬行类、大型水生昆虫、小型哺乳动物(如鼠类、鼠)和鸟类,偶尔吃腐肉,如鳄鱼和獾。

生长繁殖:繁殖期从12月至5月,主要集中在1月至4月;在马来半岛则从7月至4月。在大树的树洞、树叉或旧猛禽巢穴中筑巢,偶尔在岩石平台上筑巢;经常在鸟巢蕨的叶片中筑巢。每次产卵一般为一枚,罕见情况下会产两枚(但仅有一只雏鸟能存活);卵的尺寸为47.3至49毫米×42.5至43.3毫米;孵化期为28至29天;幼鸟的抚育期大约为42天。

区别辨识:与其他大型角状猫头鹰相比,马来渔鸮的颜色更为鲜艳。与褐渔鸮的区别在于下方更深、更暖的淡褐色,缺乏细波浪状的下部条纹。幼鸟上部更多赤褐色,白色斑点较少,尾巴有更多白色条纹。不同亚种在色彩上有细微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CITES II级附录物种。在泰国数量不多,在马来半岛和东南亚局部地区较为常见到几乎普遍,婆罗洲常见。近年来在印度东北部的孟加拉虎保护区和孟加拉国西南部有记录,显示该物种适应性较强,能够占据广泛的森林和水域栖息地。

地理分布:分布于东南亚,包括孟加拉国、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老挝、越南和苏丹群岛。在中国,见于中南半岛和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

其他:历史上曾有走私和非法交易的记录,尤其是在印尼的雅加达等地的鸟市中。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马来渔鸮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