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腹地鹃

Black-bellied Malkoha Phaenicophaeus diardi

黑腹地鹃(英文名:Black-bellied Malkoha,学名:Phaenicophaeus diardi),是鹃形目杜鹃科地鹃属的鸟类。俗名: 灰毛鸡、大绿嘴地鹃,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绿色的嘴巴和红色的眼周裸皮。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包括马来半岛、印尼苏门答腊岛、婆罗洲、泰国、缅甸等国,栖息于低地和丘陵森林中。

外形特征:成年黑腹地鹃体型较大,长36-38厘米,重55.8-75克。上身灰色,翅膀蓝绿色带金属光泽,腹部黑灰色,下体白色尾羽尖端明显。面部皮肤鲜红,边缘黑色,虹膜颜色从淡蓝白到深棕不等,喙黄色带蓝灰色基部,腿和脚暗灰色,有时泛绿。幼鸟整体较暗淡,喉部更接近白色,尾羽较窄且白色尖端短,虹膜深棕色,喙色较暗。

鸣叫特征:发出尖锐的‘pwew-pwew’叫声,还有柔和、类似青蛙的远距离‘taup’声或更快的‘gwagaup’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森林、次生林、竹林及沼泽丛林,偏好密集的植被和藤蔓。常见于低地和丘陵地带,海拔可达1200米。以昆虫为主食,包括甲虫、蚂蚁、螳螂、蚱蜢和毛虫等。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马来西亚为1月和3月,在缅甸为4月。巢为浅碗状,直径约18厘米,深度3-4厘米,由细枝构成并铺垫绿叶,置于灌木中。每窝产2-3枚蛋,蛋壳呈粉白色,尺寸约为30x24.5毫米。

区别辨识:与相似的栗腹地鹃相比,黑腹地鹃颜色更浅,面部皮肤红色更深,且缺乏后者特有的深栗色腹部。绿嘴地鹃在喙的颜色和眼周皮肤的色泽上有明显差异。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由于森林砍伐,其在整个分布区内面临威胁,特别是在泰国和马来西亚。在苏门答腊可能数量较多。

地理分布:分布于东洋界,包括马来半岛、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婆罗洲。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至广东以南地区、海南等地。

其他:虽然黑腹地鹃在国内并无分布,但与之相近的绿嘴地鹃在中国有分布,两者在分类学上曾有合并和区分的历史。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黑腹地鹃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