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嘴地鹃

Green-billed Malkoha Phaenicophaeus tristis

绿嘴地鹃(英文名:Green-billed Malkoha,学名:Phaenicophaeus tristis),是鹃形目杜鹃科地鹃属的鸟类。广泛分布在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地区。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蜡质蓝黑色的身体和非常长的尾羽,尾羽尖端带有白色。拥有突出而弯曲的绿色喙,头部和颈部呈现淡灰色,脸部皮肤有清晰的白色边缘。

外形特征:成年绿嘴地鹃体长约50至60厘米,体重介于100至128克之间。上体呈暗灰色并带有绿色光泽,翅膀和尾部呈现油绿色。下腹部颜色从灰色到黑色不等。脸部皮肤为红色,眼睛虹膜棕色,嘴部颜色为浅绿色,脚为灰绿色。幼鸟颜色较绿,面部皮肤较暗,尾巴更短、更窄且尖端更细,白色尖端较小且扩散。存在多个亚种,其特征略有差异。

鸣叫特征:发出类似蛙鸣的‘ko, ko, ko, ko’声,有时以连续的‘co-co-co-co’结尾;受惊或干扰时发出类似猫的咕噜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森林、山脚森林、密林边缘、灌木丛、耕作区、橡胶种植园、山地森林和竹林。海拔分布范围从低地至约1600米,局部可达1800米,但在尼泊尔大部分低于700米。以昆虫、大型毛虫、直翅目昆虫和蜥蜴为食,常在茂密的树冠层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印度为4月至8月,尼泊尔为5月,缅甸为3月至9月,马来半岛为1月至3月。巢为由树枝搭建的小平台,内铺绿色叶子,位于小树中部(泰国报道过封闭式高树巢)。产卵数通常为3枚(2至4枚),颜色为乳白色,尺寸约为34 x 26毫米,由两性共同孵化。

区别辨识:与栗腹地鹃黑腹地鹃相似,但绿嘴地鹃具有较薄的白色眼周环、深色眼睛和整体较淡的头部和胸部。亚种间差异主要体现在翼长、尾长和颜色深浅上。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整个分布区内普遍常见或非常常见。在尼泊尔海拔700米以下较为常见,但海拔较高处罕见;海南岛上稀有。适应多种人类改造的栖息地,表明物种目前可能无立即的生存风险。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北部至中国南部,包括苏门答腊岛和康厄安群岛(位于巴厘岛北部)。繁殖区域横跨南亚东部至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直至东南亚。

其他:绿嘴地鹃适应性强,能生存于多种人为改变的环境中。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绿嘴地鹃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