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斑蛎鹬

South Island Oystercatcher Haematopus finschi

南岛斑蛎鹬(英文名:South Island Oystercatcher,学名:Haematopus finschi),是鸻形目蛎鹬科蛎鹬属的黑白色壮实的涉禽。在新西兰被亲切地称为SIPO,与‘typo’发音相近。该鸟种拥有独特的红色眼睛、长而厚实的红棕色喙,以及厚实的淡粉色脚和腿。主要在新西兰南岛的河床、牧场和湖泊繁殖,少数记录显示在北岛也有繁殖。大部分种群会在冬季迁徙至北岛和南岛北部的河口、港口和沙滩。偶尔在澳大利亚越冬期间可见。其鸣叫声独特,常听到‘kleep’声。

外形特征:成年南岛斑蛎鹬体重在518-622克之间,体长可达46厘米。头部、颈部和上胸部全黑;肩羽、上翼覆羽和尾巴也是黑色;宽阔的白色翼带从内侧二级飞羽延伸至中间初级飞羽,向尖端逐渐变窄和断裂;中背部、臀部、上尾覆羽、下胸部和腹部为白色;眼睛和眼环红色,喙橙红色,腿粉色。幼鸟类似成鸟,但眼、眼环、喙和腿颜色暗淡,上体羽毛有浅色边缘;冬季颈圈呈白色。喙长度在不同亚种间有差异,最长可达99毫米。

鸣叫特征:最常听到的是重复的过滑音哨声,‘peep’或‘kleep’。也有类似的双音符,‘pi-peep!’,以及更拉长的‘weeeep’。在展示中,一只鸟发出连续的‘peep’哨声,而另一只则开始吹口哨颤音,音量增加,随后放慢并逐渐消失。

生活习性:栖息于盐沼、沙石海滩,较少在岩石海岸;在新西兰内陆河流砾石岸或田野繁殖。冬季,大量鸟群聚集在主要海湾和河口。以各种贝类、蜗牛、海蚯蚓、蟹、昆虫幼虫和偶尔的鱼为食。在软质沿海底栖环境中,重要的猎物包括贻贝、蛤蜊、麦螺、海蛞蝓等。在西非沿海平原,会捕食血腥蛤蜊。在欧洲,由于商业贝类渔业的影响,现在也开始捕食非本地的菲律宾蛤蜊。

生长繁殖:繁殖期主要在4月至5月,幼鸟通常在9月中旬前离巢。雄鸟有时会一夫多妻,雌雌配对也可能发生在多配偶关系中。巢穴是一个浅坑,直径约20厘米,深5-7厘米,有时铺有贝壳碎片和岩石,甚至小型哺乳动物的粪便。每窝产卵1-3枚,平均2枚,孵化期25-30天,由两性共同孵卵。幼鸟出生后1-2天留在巢中,孵化成功率约47%,幼鸟存活率至离巢约为59%。

区别辨识:与澳洲蛎鹬相似,但南岛斑蛎鹬体型较小,黑白界限分明,白色翼带不延伸至初级飞羽;与黑腹蛎鹬的区别在于红色而非黄色的眼睛,以及黑色而非棕黑色的背部色彩。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新西兰南岛内陆。非繁殖季节,迁徙至斯图尔特岛沿海北部和新西兰其他地区。

其他:南岛斑蛎鹬已被记录到七次出现在澳大利亚,一次在瓦努阿图,两次在新喀里多尼亚。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南岛斑蛎鹬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